大唐三絕之裴旻將軍劍舞 出神入化
在宋朝之前,在大街上看到男子佩劍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而且佩劍者不僅僅限於武將。因為在時人看來,男子佩劍一方面是一種權力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則顯示威儀之風和陽剛之美。
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唐朝,尚武之風很盛,即便是文人墨客,也喜好佩劍,藉以表現尚武英姿或抒發凌雲壯志,比如大詩人李白就常常佩劍,史書上說他「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傳說他的劍術師父正是唐文宗向全國發詔書御封的「唐朝三絕」之一、以劍術劍舞著稱的裴旻(音同「民」),另外兩絕是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
被後人尊為「劍聖」的裴旻的劍術精妙到何種地步?《太平廣記》的記載讓我們得以一窺。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裴旻因老母親去世而在家守孝,期間,他去拜見當時另一位神人、大畫家吳道子,並請他在東都洛陽的天宮寺繪製幾幅描摹神鬼的壁畫,以此來幫助過世的母親求得神佛的保佑。
吳道子回應道:「我已經很久不作畫了,如果將軍真的想請我作畫,那就請為我纏綢結作彩飾,並請舞劍一曲。或許因為將軍勇猛凌厲的劍舞,可以讓我畫出可以與幽冥相通的畫作。」
裴旻二話不說就同意了。他們來到天宮寺外,裴旻脫去喪服,換上平時的衣著,然後開始舞劍。他舞劍時奔跑如飛,且左旋右抽,快得猶如閃電。突然,他將劍一下子擲向空中,高達幾十丈。當電光迅即下來之時,裴旻手拿劍鞘對準劍鋒,利刃透空而入鞘,其高超技藝可見一斑。圍觀的幾千人,無不為之驚歎。
吳道子也深受感染,揮毫在牆壁上作畫。隨著筆墨飛舞,平地裡突然颯颯颳起了大風,大概是幽冥亦感受到了通靈之力,這種壯觀的情景世所罕見。這幅畫被吳道子視為平生最為得意的作品。
裴旻是唐代睿宗到玄宗時期間的左金吾大將軍,曾先後參加對奚人(匈奴的一支)、契丹和吐蕃等少數民族的戰事,立有軍功。一次,裴將軍北伐,征討不斷侵擾大唐邊境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並取得大捷,揚威異域。在其凱旋後,皇帝在花萼樓大擺宴席,慰勞將軍。宴席上樂隊擊鐘鳴鼓,宴席間千人跳舞、萬人高歌。君臣們都無比暢快地歡飲著美酒。
酒酣之時,皇帝請裴將軍舞劍助興,「拔劍起舞吧,來光耀天子的大軍,讓聲威震攝邊疆諸國。隨那音律節奏,執盾牌和羽飾舞動,將我大唐的教化傳播四方。」
親眼目睹這一奇觀的進士喬潭遂寫了一篇《裴將軍劍舞賦》,從賦中,我們仿若置身於宴會中,感受著裴將軍那出神入化的劍舞。這也是一篇對劍舞描述得最為精采、傳神的作品。
但見裴將軍頭戴用紅線綴縫文貝的頭盔,穿上虎皮大衣,外披朱錦為緣的罩衫,然後伸出手臂手持劍炳。此時此刻,他周身凌厲的氣勢開始向四周散發,身姿如桑林之舞盡顯護民之德,寶劍綻放如蓮花祥和的光焰而無堅不摧。
突然間,伴隨著音樂,裴將軍收劍騰起,如老鷹展翅,接著伸展飛躍,似飛龍昂首,劍鋒隨著手指目視而至,劍刃迴轉若鳥之盤旋,有時持劍聳身而躍,有時出手擊刺激昂,劍勢縱橫銳利,劍光交錯閃爍。他持劍飛躍的樣子,忽如雄鷹飛起,忽如虎嘯盤踞。他又搖動劍柄,劍光直指天上的牛斗星,劍光許久都不下落。
看,那劍光似超越了天空,迅急飛向那遙遠的蒼穹,似乎青天都可以倚靠,白雲都能夠斬斷。又仿若兩條龍相互飛翔追逐,看見北斗七星明滅閃爍。當劍勢在空中曲折盤旋返回後,劍光充溢瀰漫於其外,劍氣渾然充沛其中。如同濤浪般的雲海湧現,又如大雪飛落山巔。
當看到這裡,在場的數萬觀者皆汗如雨下,而配合將軍的天子的八佾樂舞隊也自嘆不如。而這還沒有完,在樂曲即將結束時,裴將軍出勢更為迅捷,「或連翩而七縱,或瞬息而三接」,紅旗招展、電閃雷鳴,妖魔鬼怪驚而遁逃。這樣的劍術,連鬼怪都無所藏躲,蠻夷怎能不賓服呢?
在喬潭看來,裴將軍的劍舞既展現了君王的功業,也表達了忠臣的赤忱之心,更具有文德教化的功效。他在文章的最後一段說:「劍舞展現了國家的威勢,使天下四方諸侯心悅誠服,那是一般俗世歌舞女子所不能比美的;劍舞感動了皇上,讓朝政日新,他因此而摒除了俗世歌舞、鄭衛之音,讓宮女去除妖媚的追求而精神純淨專注,教導舞者振奮姿態而精神煥發,以王者的樂舞教化天下。」因此,裴將軍的劍舞「自古未有」。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也曾寫過一首《贈裴將軍》,讚美裴將軍的軍功。詩中說:「將軍臨八荒,烜赫耀英材。劍舞若游電,隨風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雲正崔巍。入陣破驕虜,威名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台。」
此外,王維《贈裴旻將軍》亦道:「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勛。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從兩首詩中可知,裴旻文武兼備,且歷經百戰,聲名顯赫,威震異域。
可以想見,當年的裴旻劍術是何等的精妙絕倫!據說,唐代舞蹈家公孫大娘最知名的「裴將軍滿堂勢」就是根據裴將軍劍舞改編而成的。還有傳說李白曾師從裴旻,因此劍術不凡。@*#
參考資料:
《太平廣記》出《獨異志》
喬譚《裴將軍劍舞賦》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