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5月09日訊】一個母親若在剛生下孩子不久就因病去世,無緣與子女擁有共同相處時光,勢必是相當大的遺憾,而在義大利電影《陪妳過 18 次生日》(18 regali)中,則透過一些獨特的元素彌補此遺憾,打造出一部溫馨感人的作品。
女主角安娜的母親艾莉莎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已經乳癌末期,這也讓她在生下女兒不久就因病去世,母女倆不幸未能擁有任何培養感情的機會。而艾莉莎生前為了彌補自己可能無法陪伴女兒的遺憾,便事先準備好18年份的生日禮物,期望安娜在步入成年前,每年都能透過這種方式得到來自母親的愛。不過就在安娜18歲生日這天,一場突發事故竟讓她有了與母親共享天倫之樂的機會,一場獨特旅程就此展開。
《陪妳過 18 次生日》的故事設定雖然帶有不少悲傷色彩,不過電影一開始的氣氛塑造其實頗有喜劇色彩,首場戲便透過安娜的父母艾莉莎、亞利希歐的日常生活,營造出具有溫馨與趣味性的元素,讓故事得以擁有較陽光的開端。也因為如此,當往後艾莉莎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情節發生時,落差感也顯得更為強烈,更容易營造出情感上的衝擊。
情感衝擊的詮釋 展現不錯水準
突然得知自己即將因病不久於世,且因此無緣養育孩子肚子裡的孩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大的衝擊,不過本片並未將艾莉莎的情感波動,以過於強烈的方式直接展現出來,片中見不到艾莉莎對此展現出過於激烈的言行。儘管如此,觀眾仍得以透過演員演技與鏡頭語言的展現,感受到角色所受到的劇烈打擊,以情緒層面的詮釋來說,算是展現了不錯的水準。
艾莉莎在生前替女兒安娜準備好成年前的每份生日禮物,是牽動劇情發展的伏筆,不過電影並未將此一情節過於直白地展現出來,而是透過有關安娜成長過程的相關塑造,將艾莉莎的這項心意逐漸刻劃得更為清晰、具體。不過艾莉莎畢竟沒機會了解安娜的喜好,因此有時一番心意女兒未必會領情,本片對此也有著十分有力的刻劃,為故事營造出衝突感,增添戲劇張力。
安娜的父親亞利希歐在片中的表現相當稱職,足以稱為父代母職的典範,不過安娜在成長的過程缺少母親的陪伴,終究是無法彌補的缺憾。《陪妳過 18 次生日》對此的塑造稱得上到位,將「生日即母親忌日」這項元素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加以發揮,並輔以孩子在成長過程可能經歷的叛逆期,多重元素的加持下,讓安娜往後的一些偏激言行不會讓人感到突兀。
從預告片即可得知,成年的安娜會與母親艾莉莎有諸多對手戲,如何讓本應天人永隔的角色重逢,自然需要獨特的安排,本片對此運用了許多影視作品中曾出現的一項元素,化不可能為可能。此一元素的運用,也讓電影多了分較超現實的色彩,與此前較具寫實色彩的故事風格大相逕庭,豐富了作品的面貌。同時,《陪妳過 18 次生日》在此一元素的呈現,也透過敘事上的安排讓故事得以保持獨特的連貫性,是成功的一筆。
母女重逢看點十足
有關安娜與艾莉莎的母女重逢,本片的刻劃也相當的有可看性。兩人相遇之初,只有安娜迅速進入狀況,了解到眼前的女人就是自己素未謀面的母親,但艾莉莎則對於18歲的安娜就是自己的女兒毫不知情。在資訊量不對等的前提下,自然也讓角色間的互動擦出獨特火花,成了電影娛樂性的保證。
意外的母女重逢,自然也是安娜與母親培養感情、逐漸了解生母的好機會。電影對此類情感的刻劃也堪稱到位,能透過兩人的相處的種種過程,感受到情感的逐漸升溫,母愛這項在安娜成長的過程中較為缺少的空白,得以逐漸填滿。難得的是,儘管艾莉莎並不清楚眼前的安娜其實就是自己的女兒,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仍能讓人感受到她對安娜的關心也漸漸升溫,在情感的昇華上不會顯得過於不對等。
此類情節的闡述,也讓劇情面向得以更飽滿,如此前尚未闡述到的情節,便有機會得到展現,這其中主要體現在艾莉莎面對癌症噩耗的過程。儘管對抗病魔的心路歷程並非《陪妳過 18 次生日》的故事宗旨,不過電影對此的塑造仍有不錯的質感,足以體現病人的家人、愛人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此事,對於病患的意義有多大,成功以有限的篇幅刻劃出有一定含金量的內容。
本片雖然並非懸疑片題材的作品,不過電影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好奇的伏筆,如艾莉莎何時會得知安娜就是自己的女兒、母女重逢的戲碼會如何結束、艾莉莎留給女兒的18歲生日禮物究竟是什麼等等。就前兩者而言,本片的闡述可能較為快速、短暫,但對故事質感的影響也有限;就第三者而言,電影的刻劃便相當成功,可說是艾莉莎對女兒的母愛的完整總結,除了盡顯母女溫情之外,更有不錯的催淚效果。
儘管與母親的重逢只是暫時的,且時間十分有限,但仍能充分體現這段可貴經歷對安娜的正面影響,結尾的安排足以體現她的逐漸成熟與成長。雖然艾莉莎的英年早逝是無法改變的歷史,不過《陪妳過 18 次生日》透過對劇情的精心安排,成功化悲情為溫情,讓故事得以變得較為討喜。而本片對母愛的刻劃更十分引人共鳴,足以成為母親節檔期的應景作品。◇
責任編輯:黃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