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9月24日訊】法輪功學員章翠英繪畫(//zhangcuiying.org/)/武漢仁解說
“蔡女昔造胡笳(jia)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唐李頎(qi)七言古詩《听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琰(yan)(約公元177年-?年),字文姬,東漢陳留(今河南開封縣境)人。她是著名經學家蔡邕(yong)(公元132年-192年)的女儿。因有家學淵源,自幼又聰明好學,所以她學識淵博,會寫文章,精通音樂。如其生年准确,她可能十七、八歲就出了嫁,丈夫叫衛仲道。衛仲道早死,兩人沒有孩子,她十九歲就不幸成了寡婦。恰逢漢末董卓(公元?年-192年)之亂,她在娘家被亂兵搶走,“戎(rong)狄逼我兮為室家”,被迫嫁給第二位丈夫——南匈奴的單(chan)于左賢王。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胡人寵我兮有二子”,單于很愛她,她為單于生了兩個“胡儿”。胡漢戰爭終于結束了,漢朝和匈奴兩國之間又進入了和平時期。“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在她三十一歲(公元208年)那年,曹操派使者以黃金玉璧將她贖回漢地。歸漢后,她又改嫁給第三位丈夫屯田都尉董祀(si)。又過八年,南匈奴單于帶兩個儿子來到漢地,文姬“母子重逢,歡欣團聚”,歷經滄桑的她還只有三十九歲。
下載高清晰度圖﹕ 圖1, 圖2, 圖3,圖4, 圖5, 圖6
蔡文姬命運極其坎坷,一時她是博學能文的大家閨秀;一時她被當作財物(那個時代“婦女”和“金帛”都算財產)被亂兵搶走;一時成了南匈奴單于的王妃;一時被曹操派使節用黃金玉璧贖回。贖者,買也。文姬有《悲憤詩》一首,又傳《胡笳十八拍》也是她所作。
章翠英繪《文姬歸漢圖》是一組畫,這組畫由六幅畫組成:
第一幅(上圖):該組畫總題為“文姬歸漢圖”。“文姬去匈奴時,僅攜其父之遺稿數卷及瑤琴一張。”文姬沒有帶任何值錢的金銀財寶之類,她最珍惜的只是其父留下的文獻和藝術。
第二幅:“文姬在匈奴寢食不安,其《胡笳十八拍》有云:‘氈裘為裳兮骨肉震惊,羯(jie)羶(shan,同膻)為味兮枉遏(e)我情。’”作為漢族婦女,她非常不習慣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她在匈奴吃也吃不下,穿也穿不慣。
第三幅:“十二年后,漢丞相曹操遣使迎歸文姬。文姬別其幼子依依不舍,淚沾衣襟。”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通過“外交途徑”,派遣使者用黃金玉璧將“高級知識分子”文姬贖回漢地。她一方面“喜得生還兮逢圣君”,另一方面“子母分离兮意難任”。究竟是“忠”于“圣君”,還是“慈”于“稚子”?“忠”、“慈”之間,勢難兩全。万般無奈,最后她只得忍痛揮淚拋別兩個幼小的“胡儿”。
第四幅:“文姬歸漢后不時思念其子,其辭曰:‘對萱(xuan)草兮懮難忘,彈鳴琴兮情何傷。今別子兮歸故鄉,舊怨平兮新怨長!’”這四句是《胡笳十八拍》中的詩句。被亂兵擄掠北去達十二年之久,喜得生還,她的“舊怨”剛剛得以平复,但与自己的親身骨肉——兩個年幼的“胡儿”又要“生离死別”了,故而又產生了“新怨”。對著萱草——忘懮草卻不能忘懮,歸漢后,她只能彈彈其父留下的“瑤琴”,來寄托一位漢族母親對兩個“胡儿”的思念。
第五幅:“文姬歸漢后,專心整理其父蔡邕之遺文、《漢書》,數年之后得四百余篇。”曹操為什么派遣使者以黃金玉璧將她贖回漢地?漢末戰亂之后,歷史文獻損失很大,為了使中國的歷史文獻不致失傳,曹操才不惜重金、派外交使節將其迎歸。《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所著,并非其父蔡邕所著。但可能是通過蔡邕父女整理、轉錄才得以流傳至今吧。
第六幅:“又越八年,南匈奴單于挈(qie)文姬兩子來漢,母子重逢,歡欣團聚。”和平時期,胡漢之間開始進行“三通”,終于有了正常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又越八年”,即公元216年,南匈奴單于帶著文姬的兩個“胡儿”來到漢地。文姬本以為歸漢就是“生离死別”,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沒想到又能“母子重逢,歡欣團聚”,孩子也長高長大了,不由喜極而泣,真是恍如隔世啊!
章翠英繪《文姬歸漢圖》﹐用六幅畫描繪了蔡文姬從被擄掠离漢去匈奴,又從匈奴贖其歸漢,及其后母子團聚的這段戲劇般的歷史故事。這六幅畫按時間順序看來,就像連環畫一樣,故事具有連續性。該組畫最后落款是:“雁蕩山人采荇寫并記”。(//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