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崛起
西元前326年,趙肅侯死時,太子只有14歲。五國各派一萬兵馬來參加葬禮,意圖十分明顯,不過被年輕的趙雍成功化解。他在次年順利登基,就是著名的趙武靈王(西元前340~295年)。他在20年後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讓趙國一躍成為戰國後期的強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的中土各國及北方民族經常為了爭奪城池、土地,或甚至只為了爭一口氣而混戰不休,各國既要隨時防備不知來自何方的攻擊,也要伺機而動,準備去襲擊別國。
趙國的北方和游牧民族接壤,長期遭受匈奴的侵擾,雖然歷代陸續在邊界修建長城作為防禦屏障,依舊無法徹底根除禍患。武靈王親自和匈奴作戰,了解到敵我的優劣,於西元前306年進行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建立中國第一支騎兵部隊。
「胡服騎射」是仿效北方胡人的穿著打扮,讓士兵改穿方便騎馬的短衣長褲,好練習騎馬射箭。胡服騎射只限於軍隊之中,一般百姓及王公貴族仍然身穿當時流行的深衣長袍。
將趙國帶上強國之路的趙武靈王,因為錯誤的決定而意外喪命,死得有點冤枉、也有點淒慘。趙武靈王原本已經立了一個太子,後來因為寵愛一個姬妾,改立與她所生的兒子為太子,並在西元前298年將王位傳給年僅11歲的太子,就是繼位的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讓老臣輔佐新王處理政務,此外,封前太子為安陽君、另一個兒子趙勝為平原君。趙武靈王自號「主父」,專心帶兵征戰,擴大趙國疆域。
三年後的某天,趙武靈王看到前太子,也就是原本應該成為趙王的哥哥向弟弟磕頭稱臣,心裡覺得過意不去,想將趙國一分為二,讓前太子做新取得的北方代地的王。他的這個想法後來被臣下勸阻,並沒有實現,但前太子可能已經聽到些許風聲,有所期待又落空。
西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帶趙惠文王到沙丘的行宮,前太子趁機在邯鄲發動政變,失敗後逃到沙丘行宮去投靠趙武靈王。帶兵平亂的將領圍住行宮,殺掉前太子,但不敢一併殺死趙武靈王,卻也不敢放他走。他們就以滅族的罪威嚇行宮內的人,讓所有人全部逃出宮外,使趙武靈王孤立無援、無糧無炊地困在宮內。
剛開始,身懷武藝的趙武靈王還能靠彈弓射擊飛鳥和過鼠,或爬到樹上偷取鳥蛋維生。但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三個月後,圍宮者入宮探查,發現趙武靈王已經餓死多時。趙武靈王叱吒一生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四.風尚
趙國在實行胡服騎射後,國家逐漸富強,邯鄲也成為中原文化的首善之都。當時的邯鄲人由於文化底蘊深厚,反映在行為舉止上,動作都十分優雅得體。士人習慣配戴玉飾,以行進之間玉佩相扣時,是否發出和諧的節奏與悅耳的聲響,來提醒自己注意動作的雍容合宜。外地來的人肯定對此印象深刻,才會出現「邯鄲學步」這樣的成語,由此可見當時的邯鄲人走起路來,姿態是多麼瀟灑有韻。
《莊子》——「邯鄲學步」
相傳有個燕國少年因為覺得邯鄲人走路很好看,特地到邯鄲來學邯鄲人怎麼走路。沒想到別人的走法沒學成,反倒把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給忘了,最後只好用爬的爬回故鄉。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秋水》中,是莊子的學生韓牟對公孫龍所說的一番話。公孫龍自認博聞善辯,卻無法理解莊子的言論,韓牟用邯鄲學步來勸他不要多費心思,別因為學莊子不成,反而忘了自己原本的理論。
公孫龍——「白馬非馬」
公孫龍(西元前320~250年)生於邯鄲,以「白馬非馬」的理論留名於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與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同時期,各為東西方邏輯學的奠基者。
荀子——「鍥而不捨」、「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這個時期的邯鄲還誕生了另一位名人,就是主張性惡的荀子(西元前316?~237年)。荀子和主張性善的孟子同為繼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但因為他批評過諸子百家,甚至還議論到同為儒家學者的觀點,兩個弟子李斯、韓非子後來又都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因此也有人將荀子歸為法家。(待續)@*#
點閱【邯鄲,成語的故鄉】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