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散落人間的文字:泥土燒出來的趣味

作者:王金丁
font print 人氣: 509
【字號】    
   標籤: tags:

一、中國古老的柴燒,燒出釉藥跟土胎的質感

那個歲末寒冷的早晨,校園的柴窯已擺滿坯陶,層層疊疊像一座小山,幾位同學忙進忙出,陶藝老師蔡坤錦站在凳子上探視窯室。

蔡坤錦指著窯室裡的坯陶說:「雖說『一土二火三窯技』,裝窯也會影響作品的燒成效果,這裡面擺的一百多件作品,要依照窯內火焰的流向,調整坯體擺放的高低、密度,才能疏通或阻絕火焰,達到熱流動力及氣氛效應。」

柴窯占地三四十坪,長方形的窯體是用耐火磚蓋起來的,四周圍繞著鐵絲網。遠看,像一座簡陋的鐵皮屋,窯頂的煙囪聳立天空。

同學們花了半天時間,把幾個月來的作品裝進窯裡,就封窯了。接著把校園收集來的棄置木柴放進火膛裡,燃起了火,煙囪慢慢冒出白色煙霧,蔡坤錦對我說:「從現在開始就要注意窯溫了。」

蔡坤錦跟學員討論裝窯的情況。(王金丁)

他說,柴燒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陶燒方式,燃燒薪柴供給窯爐的熱源,古時候把薪柴燒出來的落灰與作品隔開,那時候要表現的是釉藥跟土胎的發色與質感;現代的柴燒正好相反,追求自然落灰在陶土肌理的表現及變化豐富的燒成效果。

第二天黃昏,我又來到柴窯,兩位女同學正在往火膛裡添加木柴,紅紅的火星從膛口冒出來,窯室測溫器顯示的是八百七十三度,那位同學告訴我,窯溫要控制在一定的進程裡,燒窯時必須二十四小時守候,她說:「白天排女生的班,守窯要隨時添加薪柴,注意窯溫的變化。」我問她:「你的作品在窯裡燒,現在的心情怎麼樣?」 「不知道自己的手拉坯會有什麼變化,」她興奮地說:「就是期待啊。」

她在窯壁上搬開一塊磚來,告訴我這是窺孔,從這裡可以看到窯室裡的試片,探測作品是否正常窯燒,我好奇地從洞口瞄進去,原來一個一個火紅的圈圈就是試片。

夜色漸漸籠罩了天空,晚上換了幾位男同學接班,兩位同學合力抱著木柴放進火膛裡,膛裡的火燃得更旺了,仰望夜空,煙囪冒出熊熊的火焰。

輪班守窯的學員在添加薪柴。(王金丁)

整個晚上,窯溫仍然停在九百度內,加再多的木柴還是攻不上去,天氣越晚就越冷了,陶藝老師吳建輝跟幾位同學不得不喝酒驅寒,思索著窯溫上不去的原因。

第三天下午,我又來到柴窯時,窯火已經停了,大家已在等待降溫,我看到窯旁有一堆灰燼,是從火膛裡清出來的。

對蔡坤錦而言,那是很有意思的事,他後來告訴我:「每次燒窯時都會發生不一樣的難題,遇到不一樣的有趣的事,當燒到第二天半夜,窯溫一直停在一千度左右上不去,原因是熱氣漏出去了,」他的眼光像燃燒的火燄:「在九百多度時,我們為了讓還原效果較明顯,延長了兩個小時,也因為燃燒不完全而增加的灰燼把進氣口塞住,溫度當然上不去,灰燼清理出來後,它就往一千兩百度衝了。」

在窯室裡,火、熱氣、柴灰、坯土,會隨著溫度不斷發生著有趣的變化,蔡坤錦談起來更是引人入勝:「我們用頂燒,把作品頂起來燒,就是把一個用氧化鋁、土、麵粉製成的小土塊墊在作品的底部,要儘量讓作品整體受到釉化;在窯室裡,柴灰隨著熱氣、火到處亂跑,熱氣要怎麼走,很難預測,那些會把土變成釉藥的東西,不是我們叫它來它就來,整個窯,包括窯體、棚板、腳柱到處走;我們從窺孔看,發現火不一定由上往下,它在一層一層棚板間,竟然是橫向竄流;在高溫一千一百度以上時,柴灰裡的鉀、鈉、鈣、鎂、鐵跟土發生了作用,當然不同的薪柴有不同的成分,燒出來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主要還是跟土有關係,有的燒出來比較黑,是土含鐵量較多,黑黑的就是炭,是還原狀況較重,累積的炭比較多。」

二、我們想建一座倒焰窯

從二零零五年底開始,蔡坤錦帶著學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座屬於自己的柴窯。

「玩泥土的人都喜歡自己裝窯、疊窯,自己建,自己燒。」回憶起建窯時尋幽訪勝的曲折過程,蔡坤錦溫文的語氣隱含著泥土的芬芳。

「學校裡電窯、瓦斯窯都有了,就欠柴窯,柴窯燒出來的陶器比較樸拙,有味道、耐看,二零零三年我們就開始籌劃了。」

柴窯是怎樣運作,原理怎麼樣,聽說有位在美濃教美術的大學同學迷上了陶藝,也作柴燒,我們就去找他,他自己建鳳凰窯,這是一種半倒焰窯,我們第一次看的就是這座窯。

鳳凰窯不是最好的窯體,後來打聽到,台南縣楠西鄉有一個柴窯,是台南一群醫師、老師一起建起來的窯,也是一座半倒焰窯,火膛在右邊、煙囪在左邊。看到這座窯有了初步構想,想建一座倒焰窯。

我們這個窯就是拿它的窯體改的,在窯床上挖了很多孔,讓熱氣經過這些孔降到窯床下的集煙道,集中到煙囪,無形中就能幫助窯床加熱,當然熱氣走的路徑越長,升溫就越快,而且落灰效果跟上下窯溫均勻度會更好,釉化效果也會更佳。

「不過,我們還想多看幾個窯,最後又去參觀了苗栗縣三義鄉的春田窯,也是倒焰窯,跟我們的想法一樣,更確定了我們的構想是可行的。」

決定了窯體的類型,就要建窯了,大家都歡欣鼓舞。蔡坤錦說:「剛開始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蓋這座窯,就請師傅來教,有一些工作我們不會,學校裡有各種專門的課程,電機學程提供機電、配管、配線,營建同學幫忙砌磚、抹泥。」

「兩年裡,我們體驗了用一塊塊磚疊成一座窯的感受,共同堆砌起來的,不只是一座窯,更是成長的記錄。」蔡坤錦自信地說:「現在沒有師傅,我們也可以把一座窯變出來了。」

三、第一眼看到自己的作品,沒有驚呼只有平靜

開窯那天早上,太陽露出了臉,坯陶在窯裡整整待了十天,窯體已經冷卻,同學們把窯口的磚一塊塊卸下來,記得蔡坤錦說過:「等待降溫與出窯是令人興奮的時刻。」

第一眼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卻沒有驚呼聲,一位參與過幾次窯燒的同學說,心裡很平靜。他們用興奮的手,小心翼翼地把作品一件一件傳遞到窯旁的長桌上,再搬到陶藝教室。

陶豬、陶杯、陶碗、陶鴨、大肚子的酒瓶等,桌上琳琅滿目,也有同學作了自己家的門牌,一片陶土上寫了「奇異恩典」四個字,有一種紅磚瓦純樸的味道,一位同學捧著陶壺細細看著,壺身呈現黃褐色的不同層次的釉化,光彩奪目,碰到我讚賞的眼神時,告訴我:「只要有興趣,其實作陶藝並不難。」

陽光從窗戶照進來,教室裡熱鬧了起來,蔡坤錦與幾位陶藝老師跟同學討論著燒成的效果。

看到同學們專注地欣賞自己的作品,蔡坤錦笑著對我說:「泥土是最聽話的,你要怎麼捏就怎麼捏,作品燒出來了除了欣賞還可以使用,最後還是回歸自然,又跟大地融在一起。」

出窯那天,蔡坤錦送給我一個他親自捏塑的黑色陶缽,我把它擺在客廳的長櫃上,一直到現在。只要看到陶缽古樸的輝光,好像又看到那座矗立嘉南平原的柴窯,在夜空中冒著細長的火焰。@*#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那天,經過媽祖廟旁的打鐵店時,鍛鐵噴出的火花中,《燒肉粽》唱到了街道上,只是歌聲已變成師徒手上兩根大鐵鎚打造的節奏了。
  • 一九三三年裡,一個春天的深夜,月亮高高掛在窗格子上,他坐在一張四方桌前,窗邊花瓶裡的夜來花香,繚繞滿室,小兒子端來溫熱了的紅露酒,掀起杯蓋,酒氣飄了出來,他的靈感也飄了出來。
  • 渡輪慢慢接近基隆港時,鄉愁跟著浮上心頭,望著迎面緩緩而來的海岸,想起大稻埕街上賣楓片糕的阿婆,陣陣海風中,似乎聞到了香甜的楓片糕味道。
  • 1949那年,臺灣音樂家呂泉生為李白的千古名詩〈將進酒〉譜曲後,那句「與爾同銷萬古愁」就不斷迴盪在胸臆間,盼著馬蹄聲從遠古歸來,呂泉生也要銷解心中的鬱卒。
  • 姐姐倔強的個性造成現在離我們那麼遠,想到這,就想起小時候唱的那首《離家幾百里》的美國民謠,姐姐真的嫁到遙遠的美國,應了母親說的,筷子丈量的距離。
  • 一生為臺灣創作樂曲的郭芝苑(1921-2013)說:「我最光榮的,就是能創造出屬於臺灣人的民族音樂。」
  • 這棵高大的槐樹下面,碎瓷片排成的「箭」符吸住了我的眼光,順著箭頭望去,指向前面的山谷,瓷片上還有坊號的淡藍色雲朵釉彩,看得出來,這些瓷片就是咱「如意坊」廢棄的碎片,定是父親特意留下的記號…
  • 裁判伸直了手臂把槍口指向天空,這時,海水似乎也停止了呼吸,槍聲還沒有劃破藍天,我們的龍舟已像箭一樣射了出去,同一瞬間,神鼓阿飛擂下了第一聲戰鼓。
  • 燈光暗了下來,戲台布幕後面有人揮了一下螢光棒,大鑼被重重一擊,鑼聲響徹禮堂上空,學生屏息等待著好戲上場。
  • 有三十年製鼓經驗的老師傅告訴我,一位老和尚打了他的鼓說:「這鼓是天上來的。」這話引起我的興趣,問他有什麼涵義,老師傅輕描淡寫地說:「我想就是打出來的鼓聲很細很柔,像仙樂一般,能夠傳達出打鼓者內心的慈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