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後花園與小確幸

作者:袁紹珊
然而沒有一個地方甘心永遠裹足不前,永遠成為別人風光背後的靜默花園,沒有活水活泉,關起門過日子,漸漸失去作為國際都會應有的視野、自信和氣度。(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趁著復活節四天假期,二話不說買了機票從澳門飛往臺北。難得四月的周末如此晴朗清涼,獨個兒跑去號稱「臺北後花園」的貓空逛逛。

遊人不多,像我這樣孤零零閒逛的人更少,但我不寂寞。無論在捷運、纜車廂,還是坐下來品茗用餐,身邊都是熟悉的粵語。

是啊,打開臉書,許多港澳朋友都不約而同跑到臺灣來了,他們最愛拍照上傳的除了臺灣的炸雞排、牛肉麵,就是寫在柏油路上那個巨大的「慢」字。

臺灣這幾年儼如港澳人的後花園。「臺灣遊」的熱潮從未如此高漲,二○○三年港澳旅客訪臺人次更首度破百萬,占總旅客人數的七分之一,是陸客人數的一半。

買廉價機票飛到臺灣度周末,嚷著要移民臺灣的港澳青年越來越多,他們朝思暮想臺式美食和文藝小清新,希望賺夠了錢到花蓮開民宿在臺北開咖啡店,尋找所謂的自由與安慰。所以當臺灣要將港澳人士的移民門檻提高至一千萬元新臺幣時,不少人紛紛盤算著要趕尾班車, 但美妙夢境卻不禁被臺灣的低薪現實戳破。

除了休閒享樂意義上的度假勝地,臺灣也曾經是中國文學乃至中華文化的後花園。上世紀八○ 年代末,作家董橋就提出過「臺北後花園論」。他曾在〈給後花園點燈〉一文斷言:「臺北是中國文學的後花園。」

他心中的「後花園」不是貓空式的都巿人周末休閒,不是拉斯維加斯式的娛樂消遣,他的「臺北後花園」栽種的都是文化鄉愁的花卉樹苗——

「……經濟、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國人必須努力建造的聖殿,可是,在這座大堂的後面,還應該經營出一處後花園:讓臺靜農先生抽菸、喝酒、寫字、著述、聊天的後花園。」

八、九○年代的澳門也曾經是港、臺旅客的後花園,一個充滿霓虹燈的荒廢遊樂園。偶爾到充滿歐洲風的小島玩耍一下是美好的,但日復一日活在這樣一個「後花園」的日子無聊難過。

一九九七年前後,是港、澳人移居臺灣的高峰,大量港、澳僑生負笈臺灣,離鄉背井到富裕的臺灣討生活,我的兄長、姨丈也在臺北念書、工作了好幾年。那時候大家都抱怨臺灣物價昂貴,連買一包零食、一杯珍珠奶茶也要思前想後仔細計量,現在倒是驚訝於一個臺灣燒餅的價格和十年前相差無幾。

從貓空山區回到臺北盆地,約了幾個臺灣朋友吃飯,我問他們到處都是吱吱喳喳如鳥鳴的粵語,遊客穿梭你們的巷弄如魚得水,對東區或溫州街的小店如數家珍,會否覺得平靜的生活被打擾? 說穿了,港、澳地區旅遊承載力問題近年討論得沸沸揚揚,許多港澳人去臺灣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避開假日大陸自由行旅客的人潮。

觀光產業從來都是雙刃劍,一方面挑動著與旅遊承載力相關的排外情緒,同時輸出本土文化賺著世界的錢。旅客來這個「後花園」,為的不一定是董橋式的文化之旅,然而吃、喝、拉、撒之餘,他們已把這裡的捷運讓座文化看在眼底,把計程車司機關注時政的熱情記在心裡,那是臺灣這個「後花園」作為蘭芷之室的一大功德。

然而沒有一個地方甘心永遠裹足不前,永遠成為別人風光背後的靜默花園,沒有活水活泉,關起門過日子,漸漸失去作為國際都會應有的視野、自信和氣度。個人可以選擇活得「微小而確實」,但如果一國一地只顧終日沉醉在「小確幸」的日子,再美好的後花園,也只會漸成讓本地人紛紛出走的鮑魚之肆了。◇

——節錄自《喧鬧的島嶼:台港澳三地文化隨筆》/ 聯經出版公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他回到空蕩蕩的公寓,拉上門閂。通往書櫥後方房間的門依然開著,佩赫杜先生看著房裡,看著看著,一九九二年的夏天彷彿從地板上浮現。
  • 蹬著時髦高跟鞋的顧客搖搖晃晃,佩赫杜非但沒有伸手扶她一把,還遞了一本《刺蝟的優雅》(The Elegance of the Hedgehog)給她。
  • 有人說用看書替代滑手機,會增加幸福指數。那用手機看電子書,雖然聞不到書香,但或許比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遊走要有營養一些。現在大都會捷運署(MTA)和紐約公共圖書館合作,為通勤族提供免費的電子讀物。
  • 我每天帶上槍,出門去巡視這黯淡的城市。這工作我做得太久,整個人已經和這工作融為一體,就像在冰天雪地裡提著水桶的手一樣。
  • 謠言流竄於巴黎的博物館中,散布的速度有如風中的圍巾,內容之精采也不下圍巾豔麗的色澤。館方正在考慮展示一顆特別的寶石,這件珍奇的珠寶比館中任何收藏都值錢。
  • 一雙雙腿憂愁地四處擺盪,來回擦撞荷妮;在這紛亂之中,唯有荷妮異常鎮靜。人們大都步行離家,他們的家當與老小,不是背在身上,就是放在推車裡。 父親與荷妮抵達廣場。他們衝上神父家門前的臺階,父親搖響門鈴,大門幾乎應聲開啟,神父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門後。他招呼兩人進客廳,壁爐裡的火光打在他們身上,將他們化作牆板上的移動黑影。
  • 荷妮猛然覺得全身發寒,她緊緊抓住眼前的座位,牙齒開始格格作響。 喬裝成美軍的士兵還在前座交談,吉普車駛進一條林間小路。荷妮感到焦躁不安,幸好他們還無法察覺到──還沒有。事情一定要有個了結。必須如此。就是現在。
  • 在這裡,人們過去和現在都有一種習慣,一種執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壓進自己的頭腦,這給他們帶來難以描述的歡樂,也帶來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這樣的人民中間,他們為了一包擠壓嚴實的「思想」甘願獻出生命。
  • 不過,由於他的一位恩師退休住到聖布里厄來,便找了個機會前來探訪他。就這樣他便決定前來看看這位不曾相識死去的親人,而且甚至執意先看墳墓,如此一來才能感到輕鬆自在些,然後再去與那位摯友相聚
  • 母親不提這些,反而不停地提起在布拉格發生的事,提到伊蓮娜同母異父的弟弟(母親和她剛過世不久的第二任丈夫生的),也提到其他人,有的伊蓮娜還記得,有的她連名字都沒聽過。她幾次試著要把她在法國生活的話題插進去,可母親用話語砌成的壁壘毫無間隙,伊蓮娜想說的話根本鑽不進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