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樂予美國華盛頓DC報導)在十九世紀排華情緒強烈的美國,「阿辛」(Ah Sin)一度成為了華人的代名詞,這還要從著名作家布萊特·哈特(Bret Harte)的敘事詩《異教徒中國佬》(Heathen Chinee)說起。
這首詩原名《老實人詹姆士的大實話》(Plain Language for Truthful James),講的是白人詹姆士、奈伊和華人阿辛打牌賭博的故事。詹姆士和奈伊本想通過出老千的方式渾水摸魚,沒想到卻被假裝無知的阿辛騙了個精光。詩歌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借「老實人」詹姆士的嘴,表達出了當時社會上對華人移民的偏見和歧視。
作者的本意是以諷刺的手法,引起人們反思種族歧視的問題。然而,沒有多少人注意到詩歌的深層含義,反而加深了對華人刻板印象的偏見。1870年,作品發表後引起空前轟動,一時間廣為流傳,許多人將其製作成插畫,配樂演唱,還將故事的情節圖案印製到工藝品上。
目前在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的「多種聲音,一個國家」(Many Voices, One Nation)展覽上展出的「異教徒中國佬」瓷罐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我們是如何成為美國人的?誰是自由的?誰是被接納的?誰是平等的?」
美國成立之前,在北美大陸就有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新的國家誕生之際,國父們希望能建造一片崇尚機會和自由的樂土——只是對部分人而言。隨著人口日益增長,美國人不斷討論和探索成為「美國人」意味著什麼。時至今日,探討仍在繼續中。該展覽表現了美國的多種聲音是如何塑造了這個國家。
談及華裔美國人的歷史,繞不開美國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排華法案》。
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嚴格限制中國人移民美國,但由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摧毀了市政廳和檔案室,出現了一大批「契約兒子」(Paper Son)聲稱自己與華裔美國公民有親屬關係,而這些契約兒子的身分已經無法考證。
「多種聲音」展覽中也有兩件展品記錄了這一段歷史。
根據現存於芝加哥華裔美國人博物館的記錄,孔尤金(Eugene Kung,音譯)是來自大陸的「契約兒子」,在到達舊金山著名的天使島移民站之前,他在中國就拿到了一份「題庫」,以應對移民官的面試。從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到學校老師的姓名、老師的家庭情況等非常具體的問題,都列在這份應答清單上,與今天移民局的面試也很相近。
展覽中還包括了原住民、歐洲移民、非洲移民、亞裔移民、拉美移民等不同種族的人們在美國生活的歷史,也反映了一些尖銳社會問題曾在美國社會產生的迴響。
策展人Lauren Safranek對大紀元表示,博物館通過展現不同族裔的真實故事,為參觀者更準確地還原美國的歷史。
除了實地參觀,國家歷史博物館還提供多種語言的網上展覽,可以用中文在線參觀這一展覽。
中文展覽:
責任編輯: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