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九個世代的攤子,傳到了陽甲的弟弟手裡,商朝的第十九世王盤庚上任了。
眼花繚亂的一次又一次遷下來,商朝的都城已經從原來的黃河南部遷到了黃河的北部,在如今的山東曲阜一帶,叫做奄。那時黃河還不走現在的河道,是從江蘇東部入海的,奄在黃河以北。
盤庚初即位時,商王朝的境況不大妙。因為《竹書紀年》有一筆記錄:七年,應侯來朝。諸侯來朝見是天經地義的,竟會當作大事來記,可見當時商王室之「衰」。
盤庚在奄邑住了十四年之後,決定再一次遷都。
在商湯立朝之後已經搬遷了至少四次。這次要遷到哪裡去?
回到商部落曾經的舊都一帶去,如今的河南省──成湯的舊都。
遷都意味著再一次興師動眾,製造渡船、營建都城,設立宗廟、建築社稷、修造營室……為什麼又要遷?
因為當時的都邑一帶水患叢生,災難頻繁;另一個是人們經歷了九世之亂,道德水準已大不如以前。將商族帶回故地,在那裡行成湯的法令,也許可以復興原先的興旺。盤庚占卜問天,也得到了天帝的首肯。
盤庚先與諸侯大臣交流自己的想法:「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捨而弗勉,何以成德?」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的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捨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再遵循它,我們憑什麼成就德政呢?
但是反對的聲音很大。擁有勢力和財產的貴族們是遷都最大的阻礙,多次遷都,他們已經不願意再搬遷了。有些人煽風點火反對,有人不把遷都的事告知老百姓。
於是盤庚的搬遷工作成為一場艱巨的任務。
盤庚是個極好的演說家,還是個有韌性和堅定意志的首領,他一次次將貴族們召集起來,好言相勸、曉以利弊、嚴詞警告……總之遷都是不可動搖的。
盤庚修築都城,準備下船隻,千辛萬苦之下,商族人趕著牛羊,馱著家產,攜兒帶女,總算將都城從山東奄遷回亳都。
安定下來,舉行了盛大的活動,選定了王宮和宗廟的方位之後,盤庚又對當初反對他的貴族發表了他一次演說:
「從前我們的先王成湯,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前人,把臣民遷移到山地去。因此減少了我們的災禍,為我們的國家立下了大功。現在我的臣民由於水災而流離失所,沒有固定的住處,你們問我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地遷居?這是因為上帝將要復興我們高祖成湯的美德,治理好我們的國家。我迫切而恭敬地遵從天意拯救臣民,在新國都永遠居住下去。因此,我這個年輕人不敢放棄遷都的遠大謀略,上帝的旨意通過使者傳達了下來;我不敢違背占卜的結果,而要使天意發揚光大。」
商朝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君王太甲,被流放去親近了成湯三年。這次盤庚帶了一個龐大的團隊,第二次做了這件事。
盤庚遷都的成果,《史記‧殷本紀》記為:「……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修治亳都,推行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殷朝國勢又振興了。諸侯都來朝見了,因為他遵循成湯的德政。
盤庚確實做了一個極為正確的決定,成湯以寬仁著稱,在聖祖的先靈旁邊,至少恪守內心的良善比較容易,王族內部的紛爭平息了。
盤庚在遷都後十四年去世,而商朝再一次興旺起來。他的施政經緯史官沒有記錄下來,生民們記住了。以至於幾百年後武王伐紂後進城,詢問遺老的意見,遺老回答他「欲復盤庚之政」。
新都城被稱之為「殷」,成為商朝最為重要的城邑。迎來武丁盛世,再從繁榮走向沒落,到周朝取而代之,歷經十二世近三百年而衰。商朝因此也得名殷朝、殷商。
盤庚遷都意義實在重大,以至於後世還有幾次小搬遷,都被史家們忽略不計了。對於商朝來說,為他的侄子武丁日後「中興殷道」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世界文明史上,盤庚留下了能確定位置的中國最古老的都城。商朝被周朝所滅後,殷城被廢棄,慢慢隱入地下,直到1900年重見天日,不過它已經被稱之為殷墟了。#
參考文獻:
1.《尚書正義》
2.《竹書紀年》
3.《呂氏春秋》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