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義讀三國」系列十四:火燒赤壁

【讀三國】借東風燒赤壁 瑜亮的戰爭神話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氣: 19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國時期有一場最重要的戰爭,奠定三足鼎立的格局;演義小說裡也有一齣濃墨重彩的重頭戲,既有千軍萬馬、英雄雲集的壯闊,亦有連環奇策、風助火攻的神采。這便是被歷代文人爭相傳頌的赤壁大戰。

漢末年間,天下最傑出的三位英雄──曹操、劉備、孫權,逐鹿神州,各有一番奇遇。北方的曹操平呂布、滅袁紹、討袁術,收取兗州、豫州、徐州,一展神武雄才。江東的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勵精圖治,麾下的周瑜等大將厲兵秣馬,長懷開疆拓土之志。依附荊州的劉備雖然暫居劣勢,卻有忠臣猛將生死相隨,軍師諸葛亮運籌帷幄,總能有驚無險,逢凶化吉,於敗跡中嶄露生機。

及至曹操乘勝南下,率百萬大軍破荊州、下江陵,慷慨高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時,三路英雄聚於江東,在赤壁展開決定歷史命運的大決戰。

湖北赤壁摩崖石刻(公有領域)

料敵先機,智計迭出

曹軍壓境,大戰一觸即發,曹、劉、孫三主各有一番籌劃。曹操新收取荊州兵卒,兵勢壯大,一時間「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迫劉備敗走江夏,下戰書逼降東吳,更重用精通水戰的降將操練水師,對統一江南之戰志在必得。劉備這邊,諸葛亮謀定聯吳抗曹的方略,並隻身使吳,通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計策促成聯盟,並暗中布局,對戰爭的勝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東吳,孫權自下決心與曹決戰,便請來都督周瑜主持大局。孫劉兩家的國士──瑜、亮便成為赤壁作戰的主角。如何以少勝多,克制曹操百萬水師?當周瑜和諸葛亮各在手心中寫下「火」字時,便注定兩人將聯袂締造「水面偏能用火攻」的奇蹟。

為在大戰前盡可能削弱曹軍實力,取得火攻戰術的最大成功,周瑜針對曹操的弱點設下一連串妙計。計賺蔣幹,令曹操自毀精習水戰的大將;與黃蓋上演苦肉計,令曹操誤信黃蓋率軍投誠之心;龐統假意遊說,令曹操自願將戰船首尾相連,保障曹軍被火攻時無處可逃。周瑜的智計一環扣一環,教曹操一步步墜入羅網而不自知,似乎已是萬事齊備,勝利在望。

然而曹操乃一世之雄,座下謀士亦非虛名之輩,怎會算不到孫劉主臣,可能借火攻扭轉兵力懸殊的戰局?況且,曹操自是用火高手,早在官渡之戰中,火燒烏巢重創袁紹,從此統一北方,豈會不曉火之神威?

然而曹操另有一番打算,火攻需借風勢,而時值隆冬,西風、北風呼嘯,曹操自北而南攻,孫劉若在南岸用火,只有引火燒身的下場。正因如此,曹操料定對方不敢縱火,此戰必勝無疑,不僅在寒江上大宴諸將,更未把孫、劉聯盟放在心上。而偏偏,周瑜卻視火攻為唯一的克敵法寶,戰前的一切準備皆圍繞火攻而進行。

王旋在2009年的第三屆新唐人「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中以《借東風》參賽。(愛德華/大紀元)

萬事俱備,東風自來

大戰未起,曹操先派出水兵,小試鋒芒。周瑜暫退敵軍後,忽遇江面狂風大作,被飛舞的旗子拂過面龐。他心頭一驚,竟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臨敵之際,主帥驟然臥病,吳營上下軍心惶惶,士氣不振。魯肅憂悶在心,千思萬慮後,只得又來求教諸葛亮。諸葛亮自信笑言,可醫周瑜之病,便與他一同去探望。

諸葛亮目睹周瑜病容,聽他說「人有旦夕禍福」,便道「天有不測風雲」。周瑜知他可解心病,便誠心求教。諸葛亮密書十六字與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見之,不由歎為神人!原來他百密一疏,竟忽略火攻計劃最關鍵的一環。

當周瑜猛然警醒,意識到冬季鮮有東南風,用火無異於自焚時,遂如玉山傾倒,大病不起。若少了東風,他的所有謀劃都將化為泡影,一切心血都將付諸東流。成敗之機陡然立轉,無論是兵馬、地利與天時,東吳將士不再占據任何一項優勢,周瑜怎能不生心病?

在抗曹的一系列準備中,周瑜是活躍的主角,諸葛亮常隱於幕後,靜觀局勢,僅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奇謀妙算化解危難。曾經火燒博望坡與新野的諸葛亮,對火的運用已達化境,第三次用火抗曹,他自然已想出萬全之策。此時見抗曹大計遭遇最大的阻礙,諸葛亮義不容辭,將錦囊妙計娓娓道來。

原來,通曉天文地理的諸葛亮,竟是掌握奇門遁甲之術的奇才,能夠呼風喚雨,改變天時。他只需在南屏山開壇作法,便可借來三日東風,以助東吳出戰。周瑜聞言豁然大喜,心病盡除,立即傳令數百將士,築壇護法,助諸葛亮作法祭風。

諸葛亮根據南屏山的地勢,依照星宿、八卦等方位築成一座七星壇,命諸將士著道袍、持法器守護四周。吉時到時,諸葛亮便沐浴齋戒、身披道衣,披髮跣足而來。他吩咐守壇將士,不得擅離方位、交頭接耳,便緩步登壇,焚香禱祝。如是一日內登壇三次,進行神祕的祭風儀式。

軍營內,周瑜等將士已整裝待發,只是遲遲不見東南風起。周瑜心有疑慮,以為諸葛亮故弄玄虛,魯肅卻堅信「孔明必不謬談」。直至三更時分,忽然風搖帆動,浩浩江面上果真刮起東南狂風。周瑜只得駭然讚歎:「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立即調兵遣將,向曹營進發。

風助火攻,天下三分

東吳兩路遠兵先發,甘寧率兵取曹操屯糧之所烏林,太史慈領三千人奔黃州,切斷曹操援軍;第三路呂蒙赴烏林接應,焚燒曹寨;第四路凌統赴彝陵、界首接應;第五路董襲直取漢陽;第六路潘璋赴漢陽接應。六隊人馬調遣完畢,周瑜暗令黃蓋駛火船赴曹操水寨詐降,又撥四隊戰船在其後接應,留魯肅等謀士留守大本營。只見周瑜從容調軍,水陸齊發,只待黃昏時分,一戰定勝負。

而劉備一營,同樣日夜翹首,靜候軍師號令。劉備於夏口,專候諸葛亮返回。東南風起時,一葉扁舟順風而至,正是虎將趙雲護送諸葛亮回營。原來周瑜對諸葛亮有所顧慮,在東南風起時曾派人將他「請」回。而諸葛亮卻在數日前與劉備會面時,便已約定,以東南風為訊,派趙雲駕小船護送自己全身而退。

待東南風起,諸葛亮便拂衣而去,不僅避免與東吳再起衝突,更能夠讓孫劉兩軍全力抗敵。諸葛亮超凡入聖的法力與未卜先知的智慧已無人望其項背,這份不計功名得失的胸襟與氣度更是當世無雙!

戰機稍縱即逝,諸葛亮不顧一路奔波,立即與劉備等人升帳議事。他預知赤壁戰場上,周瑜將打一場漂亮的火攻戰,因而把劉備軍力集中於封鎖曹操的退路。他算準曹操的後路,吩咐趙雲埋伏於烏林小路,斬殺一半人馬;張飛領兵渡江,截斷彝陵之路;糜竺等人繞江擒拿敗軍;劉琦緊守武昌;關羽在最後一站華容道候曹;劉備只需屯兵於樊口高地,坐觀赤壁之戰的勝利。

瑜、亮各自分派停當,曹營外,黃蓋的二十艘火船便乘風疾駛而來。曹操醒悟中計時,卻為時晚矣,只見黃蓋揮刀為令,所有戰船一齊燃起烈火,直撞入曹寨重地。「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在瑜、亮的配合下,黃蓋指揮的戰船猶如二十條火龍,吞噬著曹操百萬兵甲。曹軍戰船盡數被燒,又因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

平曠的江面上,霎時化作火海,「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江東精兵亦先後出戰,奮力殺敵,曹操只得引百餘騎倉皇逃命。然而,有諸葛亮計謀在後,曹操一路潰逃,落得僅以身免的結局,此後再無力出兵江南。經此一役,三國格局初步奠定,瑜、亮雙英建立蓋世功業,諸葛亮更化身為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神仙人物!@#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赤壁之戰,曹操軍中疾疫大興,致戰力大損,凱風突自南來,助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曹操曾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天公不作美,拒讓曹操跨越江南一步,但大英雄笑談雄兵百萬,叱詫風雲之霸氣,不得不讓後人欽佩。
  • 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博望坡。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諸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 劉備為曹軍敗於長阪,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隻身隨魯肅過江,遭到東吳一班名士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以超人的膽識與之展開舌戰,辯才滔滔,令東吳一班名士折服,最終說服了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的局面。
  • 當代文明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技術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運用,對科學理論知道的越多,技術的發明也就越多,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機器和物質工具,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機器和工具製造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五花八門。
  • 漢末亂世,那些意圖稱霸天下的各路諸侯中,似乎沒有一位像曹操那樣,為糧草日夜懸心,將糧草視為作戰的最大顧慮。據淮南的袁術、自霸江東的孫策、鎮守荊州的劉表,無一不是地廣兵多,糧食充足。 實力最強大的袁紹更不必說,吞併冀、青、幽、并四州,帶甲百萬,廣有錢糧。
  •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三顧茅廬。(公有領域)
  • 春雷乍響時,天地萬物重現生機,命途多舛的劉皇叔也終於等到否極泰來的時刻。就在劉備篤志訪賢,懷著極大的誠敬之心步入諸葛亮的草堂時,他與天下的命運即將出現不可思議的轉折。而這一切,就在諸葛亮的談笑風生間,拉開序幕。
  • 臥龍初覺酣夢,諸葛初出茅廬,劉備君臣的命運即將改寫。春去秋來,諸葛亮以軍師之職入劉氏軍營約有半年,期間荊州未起戰事,他也不過以防禦為主,召集、演練兵馬,靜候時機,並未顯露任何過人之處。似乎除了劉備與幾位名士毫無保留的信任與尊崇之外,天下人皆對他顯赫的才名報以懷疑。
  • 英雄的力量有多大?武則屢出奇兵,攻無不克;文則運籌帷幄,縱橫雄辯。三國的「智絕」諸葛亮正是這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作為開蜀軍師,他一人之計策可退曹操數萬大軍;而在治國謀略方面,更展示出超凡的智慧與辯才。
  •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故事中,伊麗莎白的偏見產生於她的視角和觀念。當她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用自己僅知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方式為標準去衡量達西時,達西怎麼看都是傲慢的、不招人喜歡甚至是令人氣憤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