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運轉起點:火車站的誕生
城市的發展與交通密不可分,而火車站又是城市的進展程度及規模大小的關鍵性因素。當我們來到臺中時,最先認識到的便是巍巍矗立百年的臺中火車站。僅管臺中火車站是舊臺中市的門戶、城市的起源,然而我們對它的了解又有多少?
雖然臺中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但早期的開發並未集中於現在的臺中市中區,直到清末劉銘傳在臺中建立臺灣府省城開始,再到日治初期對臺中進行一連串的都市規劃後,臺中才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
在明治33年(1900年)1月公布的「臺中市區設計圖制定」中,不但將臺中市區改正,使街道由蜿蜒曲折變為棋盤式街廓,也把如亂髮雜生的河川水系匯整為一大河,將原本曲流的河道截彎取直,先後整合為綠川、柳川等人工河道。此番對臺中市區的建設到了明治44年(1911年)已具初步規模──由該年11月測量、大正5年(1916年)3月印刷出版的〈臺中街實測圖〉中便可窺見梗概。其中諸多街道劃設、河川規劃與現在臺中市中區的街道也大多一致。
至於臺中火車站連同廣場周圍原被規劃為一座公園,也是在明治33年(1900年)時,彼時火車站的位置大致在原臺中物產陳列館附近,而現已拆除的國光客運臺中轉運站則是當時的臺中病院(臺中署立醫院前身)所在。在臺中火車站興建之後,這些建物與機構也遭逢了拆除的命運,公園被遷至砲臺山,即今臺中公園之處;臺中物產陳列館則被拆遷至臺中公園內、孫中山雕像的後方,後來又為了建設位於今自由路與臺灣大道口的臺中行啟紀念館再度被拆除。
臺中火車站的建設在當時確實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明治36年(1903年)2月26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便報導了第一代臺中火車站已選定施工位置並開工建造,及至明治38年(1905年)6月10日竣工後,豐原以南的鐵路旋即開始營運。從留存的老照片中,我們得知第一代臺中火車站乃是以木構造為主結構,規模大小類似日南、集集等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簡易型車站。
而當年臺中市區的神速發展也反映在車票收入上。根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於明治39年(1906年)4月21日報導的3月臺中火車站收入總計為7,619元23錢,而名列第二的為豐原郡則為7,608元41錢。
雖然當時人們可從臺中搭乘火車至彰化,不過由於臺中至豐原路段尚未通車,因此若要北上便必須改乘其它交通工具。這種耗時的轉乘問題一直要到明治41年(1908年)臺中線(俗稱舊山線)的鐵路線通車後才獲得解決。
《臺灣日日新報》於明治39年(1906年)4月25日的報導中更明確提及臺中火車站周圍的發展建設完善並且已十分繁榮。而日治初期的臺中街戶籍人口,在大正4年(1915年)的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中,已有戶籍人口15,362人,由此可知臺中火車站的建設確是帶動臺中街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另外,鐵路系統的興建在日治時期不但已具規模,還相當完備,當時各大火車站均設有機關庫,作為停放與維修火車機車頭的設施,臺中火車站則是在明治41年(1908年)4月21日興建後使用。在第三代臺中火車站建設時,所挖掘到的第一代臺中火車站遺跡便是臺中機關車庫,紅磚造的機關車庫維修坑道長約60公尺、寬約1.4公尺。
為了紓解火車站的人潮,相關鐵道設施也都陸續增建,當時臺中火車站所建造的鐵製跨線橋的重要性更備受主流媒體關注。依據明治42年(1909年)1月2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其時臺中與臺南火車站的跨線橋皆已完工(跨線橋為日本說法,臺灣稱為天橋)。@(待續)
──節錄自《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遠景出版社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