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由台灣勞動部政次請辭說起
【大紀元2017年12月21日訊】台灣在「一例一休」法令重修前夕,勞動部政務次長以「個人生涯規劃」為由請辭。這個請辭理由受到質疑,尤其工運人士更直言是因無法對勞工交待、無法兌現幫勞工爭取權益的初衷而求去。果真是如此,有幾個問題值得嚴肅討論。
首先,政府部門及政府官員是公部門和公僕,是對「全體人民」的福祉,而不是只對某部分人民的福祉負責,而所謂的「政府公共政策」也應該就是對公眾都有利的政策。所以,一入公門就得調整原先只維護某方的思維和心態,的確應該要「換了位置(屁股)就要換腦袋」。因此,該官員或許從頭就沒有這種認知,而提拔任用她的人,若自始就沒跟她說清楚,也是不應該的。
其次,或許大家普遍以為勞動部是代表勞工,要站在勞工的立場為勞工謀利,甚至要與資方對抗。果若如此就是天大的誤會,因為勞動部是處理「勞動事務」的部會,對於勞動的數量、品質、報酬等等訊息作整體性的了解、調查,或對勞資糾紛充當公正裁判予以化解,勞動部絕非公部門的勞工團體。同樣的,經濟部是處理「經濟事務」的公部門,並非代表資方只為資方謀福利,也當然不是公部門的資方團體。所以,勞動部和經濟部不是對立的,也非各站在勞資立場處理事務。其實,勞資雙方並非對立、衝突的,雙方都在同一條船上,應彼此分工合作讓產品量多質優具市場競爭力,讓彼此的利益向上提升。而且應了解的是,勞資雙方是相互流動的,這一刻是勞方,下一刻可能成為資方,反之亦是!
第三,更有必要一再說清楚的是,不要迷信「制定法令」就能保護勞工或弱勢者,甚至得以提升他們的福祉。這種「社會主義的思維」所產生的公共政策都是「揠苗助長的政策」。所謂的「最低」或「基本」條件,對於那些最弱勢者,都像是「畫在牆上的餅」,甚至連看都看不到的,若一旦以法令「強制」兌現,就會逼使最弱勢的勞工和業者,也就是「邊際勞工」和「邊際廠商」失業和關門。還是要用已故的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S.Becker)所說的:「『提高基本工資會降低就業機會』的定論,連神通廣大的人都很難駁倒。既然政治人物的功力還沒有那麼高,就不應該試著提高基本工資。」來警示,將「基本工資」換成「勞動條件」同樣適用。都落入「愛之適足以害之」或「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適得其反不幸下場!
其實,「一例一休」實施近一年各方叫苦連天,而最弱勢勞工受害最深已是血淋淋事實,修改、甚至廢除都是刻不容緩的了。為何還要提供舞台讓那些政治人物表演呢?一連串的教訓還不夠嗎?趕緊快刀斬亂麻通過,讓大家在最短時間內各自調適,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何必再多耗費社會成本了呢?執政黨展現魄力吧!勇敢挑起責任好嗎?各方都要討好是不可能的。
最後,要強調的是,大家發揮「善念」,將精力和時間用在增進自身的能力、生產力和競爭力上,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體諒、多為對方著想,才是提升自利和福祉的正道。惡意的抗爭、衝突、爭爭鬥鬥只會消蝕利益,害人害己,何必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