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在最暗處看見光》書摘

〈若藥是一把土,我也願意吃〉
作者:甘仲維
font print 人氣: 782
【字號】    
   標籤: tags: ,
《在最暗處看見光》/時報出版 提供
《在最暗處看見光》/時報出版 提供

若生命不曾墮入無邊黑暗
就無法循著心中那道光,勇敢向前走……

我的主治醫師是三軍總醫院的眼科醫師,他每星期輪流在內湖院區和汀州院區看診,我幾乎是每天都得追著他掛號看診,因此在內湖與汀州路間往返奔波。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直到醫師認為我的眼球實在不能再穿刺了,就只好再安排上手術檯。一次手術切開傷口大約可以撐一個月,這一個月中則是不停地接受門診手術。

三十而立的階段,原本應該是每個人擁有高度自我期許與雄心壯志的時刻,而我從二十九歲發病仍有殘餘視力,到三十一歲時全盲,中間整整經歷了長達兩年的診治煎熬。我的雙眼前前後後總共動了十一次手術,交通費和醫藥費支出花光了我幾年工作的積蓄,也耗盡了我的心力,最後還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失去了視力。想不到我的人生真的在三十歲前後成了楚河漢界的分野。

除了西醫外,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與金錢求助中醫、神醫等,對眼病徬徨無措的當時,幾乎是有人說吃一把土可以治好我的眼睛,我也願意吞下去!雖然我明白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難免會失去理智,但整段求醫過程實在太艱辛、太坎坷,即使現在看來有些矇昧的行為,都是我當下唯一能緊緊攀附的希望所在。

我母親在好友熱心的推薦下,帶我到一間享有盛名的中醫診所求診,據說這位中醫師的針灸技術非常高超,半身不遂的病人經過他的治療後,竟然可以恢復正常行走!那間診所內人聲鼎沸,聽得出來求診的人非常多,候診時間也非常久,我只好與陪病人來看診的家屬聊天,原來除了失明患者之外,也有脊髓損傷與腦性麻痺的病患前來求診。等待期間我聽到腦麻的小朋友不停發出慘叫聲,我為生病的孩子感到難過,也為他的家人難過,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想必他們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如同我的家人一樣。

不知等了多久,終於輪到我了。護士請我到診間就坐,中醫師用手掰開我的雙眼檢查一番,隨即說要針灸。

我毫無心理準備,嚇得立刻問:「是直接扎在眼球上嗎?」醫師回答:「穴位在眼睛後方,我會用長針繞過眼球。」我腦中頓時一片空白,針要如何繞過眼球?不等我回應,醫師已經一手掰開我的眼皮,另一手拿著針靠近。針頭慢慢從我的眼縫插入,可以感覺到他的手不停轉動,以便讓長針可以鑽進去。我太過緊張,全身肌肉緊繃僵硬,一手緊抓著我媽媽的手,我感覺得到她也很難過,不捨得讓我承受這種苦,但為了恢復健康、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我願意盡最大力量忍耐。

我無法否認在針灸的當下,雙眼確實可以感受到一些光亮,醫師在我眼前揮舞著手指,我也可以感受到有陰影不斷動來晃去,但效果僅止於此。雖然當時我與媽媽好像又重拾了一絲希望,但幾次針灸療程之後,並沒有因此看得清楚,反而眼睛像是對針灸的刺激感覺疲乏般,不再有任何反應,我再次回到黯淡無光的世界。中醫針灸無效,我媽媽又不知從哪兒打聽到一位神醫,這位神醫的診治讓我媽媽和我都吃盡苦頭,他開了一帖奇怪的藥方,包括一些我根本說不出名稱的草藥,而且還得加上一隻活生生的牛蛙。

我媽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一線希望,當真去菜市場買了隻牛蛙(應該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然後按照神醫的指示,將牛蛙和草藥一起丟進電鍋裡燉煮。為了怕活牛蛙受熱會奮力跳出來,她手忙腳亂地蓋上鍋蓋,我人在客廳一直聽到媽媽的哀叫聲。最後熬出一碗黑黑的藥湯,飄散出一股從來沒聞過的怪氣味,儘管一臉狐疑,但想到這是媽媽大費周折的苦心,我還是強忍著一口氣全灌進肚子裡了。至於藥效如何,不用我明說,你一定也猜想得到。(苦笑)

還有一次三更半夜,我媽媽突然把我帶到住家頂樓燒香,面對著爐火念咒、禱告。即使我本身是接受科學訓練的人,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竟然還是會配合這些奇門偏方。其實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我媽媽,只要是她要我做的,哪怕再怪力亂神、匪夷所思,我都願意順從,畢竟她為我傷了太多心,不想再讓她更難過。

這時當然也不乏有心人刻意接近我媽媽,宣稱某種東西可以治療我的眼睛,藉此詐財;或是直銷人員推銷的五花八門保健產品我也吃了不少。畢竟在大海中溺水的人,不論飄過眼前的是什麼東西,都會本能地死命抓住!

我後來認識了一些癌友,分享了彼此的求醫經驗,他們大多也嘗試過各種療法,就結果論來看,這些療法幾乎完全無效。或許根本沒有哪一種療法是百分之百有效的,但積極努力的求診態度確實能為心靈帶來撫慰,我真心希望病中的自己還有能力給家人帶來安慰;尤其是我媽媽,她一直自責沒把我照顧好,其實是我沒把自己照顧好,又或者這一切的發生根本由不得任何人。

本文節錄:《在最暗處看見光》一書

作者介紹:甘仲維,人稱墨鏡哥,擔任政府機關各級審查委員、提供社會企業專業指導、投身身心障礙人權倡議及偏鄉關懷十餘年。

1980年生,加州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所博士
經歷:台積電資訊工程師、Yahoo奇摩首頁製作人
現任: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產品經理、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美國南加大全球領袖學程台灣總召、中廣電台人來瘋節目Guest DJ、大專院校暨企業教育訓練講師

內容簡介:

若生命不曾墮入無邊黑暗
就無法循著心中那道光,勇敢向前走……

墨鏡哥從小在香港、星馬等地國際學校及美國名校加州大學就讀,返台後考上交大資管所,畢業就被台積電延攬,後轉任Yahoo奇摩首頁負責人,人生看似一路順遂。一九九九年,突然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青光眼,歷經十一次手術,仍舊無法挽回視力,生活從多彩世界一夕墮入無邊黑暗。

失學、失業、失去扶持,重建之路很漫長,墨鏡哥發現有些事不需要放棄,持續投入長達十年的志工服務,小孩天真的童言童語取代異樣眼光,為他帶來力量;透過智慧型裝置與輔具,得以克服專業領域研究的限制,並積極推動網頁無障礙化與視障應用軟體開發。

他銘記交大研究所指導教授陳安斌老師所說「你是有能力的,只是不太方便,更不需要被同情!」雖然看不見,但用心聽、大聲唱,為公益、視障慈善演唱會獻聲,拍攝公益影片,透過創作與歌聲,墨鏡哥走出黑暗、重新面對人群,一路走來失去很多,卻獲得更多。@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關注全球重大新聞和專家意見的《World Affair》雜誌報導,《失去新中國》一書作者、前美國智庫研究員伊森•加特曼(Ethan Gutmann)在2012年7月出版的新書《國家器官》(State Organs: Transplant Abuse in China)中寫道,「當王立軍在2月6日晚上突破重圍來到成都美國領館時,他帶來了一系列重創他上司薄熙來的故事:薄與英商海伍德被謀殺有關、挪用重慶公共資金、勒索當地的犯罪黑幫。」「身為前重慶公安局長,王對薄知之甚詳……暗指薄與江派大員周永康密謀……奪權。」
  • 極端的聲音開始主導美國政壇,而黨派鬥爭也越演越烈。正如保羅.埃利希和朱利安.賽門之間的分歧意見所示,觀看世界截然不同的切入點,最終導致了如此之大的差異。兩位在科學、經濟和社會方面,都曾提出重要見解,不過雙方都未能真正一枝獨秀。埃利希和賽門的衝突史,反倒揭示了兩人水火不容觀點的局限。他們之間的劇烈衝突,顯示聰明人容易毀謗自己的對手,將自己關注的議題,精簡為殘酷、引起分裂的語言。由埃利希和賽門賭注所凸顯的衝突,引發了全美的政治爭論,更使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遷議題,成為政治問題當中最為兩極且分歧的議題。
  • 去四十年來,持續的人口成長以及更富庶的人類社會,顯示了人類比埃利希預期的更能面對自然限制。埃利希透過一九九四年的一篇探討「最佳人口數量」的文章表示,五十五億的人口已經「很明顯地超過地球所能負荷」。埃利希和共同作者宣稱,地球最適宜的人口數量,約莫是在十五億至二十億之間。自那之後,地球人口又增加了十五億人。究竟,人類是在什麼方面「明顯地超過」地球的承載力呢?確實,很多人正在遭受貧病之苦,而氣候變遷也正威脅著地球,但人類似乎尚未走到埃利希所預期的絕對極限。我們是否真的超用了地球資源,使得世界人口面臨充斥災難的未來?我們還無法確切得知,究竟地球可以承載多少人口,人類也很可能已經為世界末日架好了舞台。只不過,那一天看似還很遙遠。
  • 現今針對氣候變遷議題持續上演的政治僵局,是埃利希和賽門的衝突所造成最負面的影響。過去關於人口成長和資源稀少的錯誤主張譬如埃利希於七和八 ○年代,預測因糧食稀少而引發的大型饑荒漸漸地破壞了提倡氣候抗爭行動的科學家和環保分子的信用。
  • 對許多人來說,富有慈悲心(或言同情心)的管理之道,這一理念說好點是太煽情,說得不好聽則是管理不善。但新的研究表明,善良的品行並不會讓管理者顯得太軟弱,反之,利他的品行會在團隊中增加領導者的威信;某些情況下,會轉化為一種很強的競爭優勢。
  • 山繆坐在法庭的被告席,面對謀殺妻子的罪名,開始回想他完美的婚姻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偏離了軌道?此時山繆才赫然驚覺,這一切似乎都是精心安排的算計,是桑德琳用自己的生命對山繆所進行的報復。
  • 山繆坐在法庭的被告席,面對謀殺妻子的罪名,開始回想他完美的婚姻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偏離了軌道?此時山繆才赫然驚覺,這一切似乎都是精心安排的算計,是桑德琳用自己的生命對山繆所進行的報復。
  • 山繆坐在法庭的被告席,面對謀殺妻子的罪名,開始回想他完美的婚姻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偏離了軌道?此時山繆才赫然驚覺,這一切似乎都是精心安排的算計,是桑德琳用自己的生命對山繆所進行的報復。
  • 考卷是否可以疊高我們的生命? 答案是「否」,如果用考卷摀住耳朵,聽不見身旁生命倒下時的轟然巨響……
  • 我們太「習慣」自己的生活,所以對生命的獨特性習焉不察; 渴望改變生命,卻在一次次挫折後,開始害怕去碰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