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從哪裡來?曾經,我們篤信智慧從書本中來。所以當面對生活、事業、感情中的種種不如意後,我們不禁要懷疑多年的書本教育似乎並沒有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有智慧的人。甚至那些古聖先賢留下的典籍也要淪為「心靈雞湯」,味道固然鮮美,卻似乎不大受用,面對現實問題時依然束手無策。
然而,19世紀初,曾經有一位出身世代務農家庭的東北農民,既沒有過人的天資,也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只是聽當地一位先生講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在困苦的生活和紛亂的社會中,他從青年時期就思索人生的道理。經過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於宣講善書的宣講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勸人為善,度人化世。
後來他想:欲救人心,必先教育。教育需由家庭開始,而家庭中教導子女的任務多由母親負責,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他致力於興辦女子義學。幾十年間,他創辦了七百餘所女子義學,遍及「白山黑水」之間,被當時人們譽為「王善人」。他就是王鳳儀老先生。
王鳳儀,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於熱河省(現遼寧省)朝陽縣。祖父王德澤、父親王清和世代務農。王鳳儀在兄弟中行二,名樹桐,字鳳儀,是民國期間著名的民間教育家、倫理道德宣傳家、女子教育的開拓者 。
從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成為一位民國時代著名的倫理教育家,他的智慧從哪裡來呢,下面摘錄幾則老先生自述的故事,從中細細品味吧。
放牛
我是極愚極笨的人,又沒念過書,家裡有些山坡地,因為缺少糞土,打的糧食很少。我十四歲那年,就給村東頭王樹德家放牛。
我上工時,東家(僱主)吩咐我說:「你每天上山放牛,要把牛放飽了,飲好了水。當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莊稼。晚上再燒好這十二鋪火炕,擋(關)好雞架和豬圈的門。」
我就照著東家吩咐的話,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別的放牛的在一起放,因為他們把牛圈在一處,就只顧自己去玩耍,也不管青草好壞,一有跑出圈的,就拚命毒打,都有打斷腿的。也有牛把牛抵傷了的,傷口化膿長蛆,還有因為吃不飽生病死的,看著實在不忍心。
我專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給牛飲水的時候,飲完了不叫牛跑,怕它患了水受病。冬天生牛犢時,晚上我把牛犢抱到伙房(農家工人住的房屋)炕上,怕它凍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犢也沒有損傷。我常說:「因為有牛,東家才給我們飯吃。若是不愛護牛,就太沒有良心了!」
做活兒
我在錦州城西十里台張表兄家扛活,離家一百三十多里地,連做了四年。
上工後,張家表侄叫我吃飯時喊道:「做活的,吃飯了!」我聽了心裡不高興,因為以往都是叫表叔,才一上工就換了稱呼。暗想:誰給起的這個名?怎麼這麼難聽呢?以後我天天想「怎麼叫做活的呢?」總是想不通。我便一面做活,一面問天:「怎麼叫做活的呢?」耕地時,便問牛:「怎麼叫做活的呢?」問來問去,因為心念專一了,連對面的人大聲說話,我聽到的聲音都很小,像聽電話似的(當時科技不發達,電話中聲音不清晰)。問到九十多天,對面的人說話,只看見嘴動,連聲音都聽不見了。問了一百天,才問明白了,這是「天命」啊!人做活,要「做活了」,不可「做死了」。
在東家方面,因為有做活的,園子、地裡的菜蔬糧食才能種起來,一家人才能生活;在做活的這一面,因為有活做,才能掙到錢,養家活口,活己又活人。
不只是這樣,做活的若是能把東家的事事物物,盡心竭力地做好,叫東家佩服了,一旦遇著急難,東家準能幫忙,這就是「主有仁,僕有義。」雖是東、伙(僱主和工人),無異至親好友,一心一德,相愛相助,這才叫「做活了」。若是只顧多掙工錢,少做活計(工作),又挑剔吃喝,身是東伙,心似路人,做活再馬馬虎虎,走一處棄一處,這就叫「做死了」。
掙錢
我給人扛活,每逢上工時,必先到兩天;滿工後,多做兩天才回家。在錦縣十里台老張家,一連做了四年,沒缺過一天工,還起早睡晚,凡是應該做的活計,不用東家吩咐,自己看著該做的便做,應問的就問。別人做活都認為是給東家做,我把東家的家,看成是我的家,盡心竭力地去做。等我滿工臨走時,東家向我說:「你以後有為難道窄時,儘管來找我,我一定幫你的忙。」後來我周姑父因我沒錢給他贖當,損(譏諷叱斥)我,我向張東家借的錢,才把借他家的當(衣物),贖回還給他。後來又成全我買地,家裡有了田地,我才能把家放下,入宣講堂講善書。
現在的人專講掙錢,不肯出力,反倒受了窮。我不講掙錢,專講掙命。甚麼叫掙命呢?就是我們為人做事,使眾人佩服了,命就準長,這就是掙到命(立住命)了。像我的張東家,若不佩服我,哪肯幫助我呢?
周家表兄(名國元),讀了十幾年書,很有學問,在學房教書,收入豐富,生活很講究,態度特別傲慢。他們父子不和,分居另過,我姑姑又是他的繼母,他更不知道盡孝了。雖是住在一個院裡,相處得像異姓人一樣,我實在看不慣。
有一天吃早飯,他說:「像我們讀書的人,責任太大了!你看所有的忠臣孝子,哪一個不是讀書的人教出來的呢?若是誤人子弟如同殺人父兄,就有罪了。」我說:「你只知道讀書人的責任大,你不知道世上每個人的責任都不小啊!我是莊稼人,在你家裡扛活。我若是不儘心竭力地做活,每晌地(七畝)少打一石糧,十晌地就少打十石,你說少打這十石糧,是虧了誰了呢?」他說:「虧東家了。」我說:「你說虧了東家,我問你,東家能不能因為少打糧,就少吃飯呢?」他說:「不能少吃。」我說:「我也不能少吃一口飯,究竟少了誰呢?實在是虧了天(天下眾人)了。你只知道教書重要,我告訴你,我在鏟地分苗時,掌生殺大權,應留哪一棵,應去哪一棵,我敢說一棵也沒屈了它,一定選大的留。若沒有天災人禍,經我手種的地,準能多打糧,我就有這樣自信力。你自以為責任大,若沒有莊稼人種地,有錢你都買不到糧,活活得把你餓死!你要知道,世上各行有各行的天命,缺那一行也不中,哪有貴賤之分呢?」
慈母逝世
我媽五十一歲那年臘月,病得很重,我知道不能好了。她老可還很明白,臨危前三天,身體疼痛哎呀哎呀地呼叫,我問我媽:「你老心裡還惦念甚麼嗎?」我媽說:「我就是惦念老四,因為他好耍錢(賭博),壞名在外,我死後恐怕沒人給媳婦,要打一輩子光棍,我死也不了心。」我說:「這事在我,你老放心好了,有我,一定叫他成家,決不叫他打光棍。」
我媽一聽,即刻精神起來,對我講起家族和親友們的三世因果:誰家做過甚麼樣的好事,得了甚麼樣的善報;誰家做過甚麼樣的壞事,遭了怎樣的惡報,說得詳詳細細。一連講了三天三夜,還囑咐我,多做好事。
她老算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真理,說得一明二白。最後她老說:「我有你這樣的兒子,我很放心!」說罷,含笑去世。由這樁事我明白了,人若把心事了啦,準得善終。
悔過好病
在我三十五歲那年正月,有一天家裡人向我說:「牛又跑了。」我說:「這牛丟不了,它準是又回老白家去了(因為是從白家買來的),吃完晚飯,我再去找它。」
晚飯後我到老白家,我內弟(白勤,字俊卿)說:「牛跑來了,你放心吧。你來得正好,楊善人(名柏,字蔭軒)正住在我家,領著先生們每天宣講善書,你也聽聽吧。」我說:「好啊。」
有一天,他們講「雙受誥封」(三娘教子),講到小東人在學房裡,聽同學說三娘並不是他生身之母,他在放學回家晚間照例背書時,就故意地不好好背誦。三娘督促他,他就冷言冷語譏刺三娘說「你並不是我的生身之母,若有我的親娘在,我哪能受你的冤枉氣呢!」三娘聽了這話,一怒之下,就把織布的機頭割斷。
家奴老薛寶,聽他母子吵鬧,出來問明了原委,就向小東人說:「三娘為著教養你讀書,日夜在織布,望你長大成人,光宗耀祖。你萬不該惡言相加,趕快頭頂家法,請娘親責罰。」於是小東人便跟在三娘面前,認罪說:「孩兒年幼無知,忤逆娘親,請教訓孩兒,打兒幾下。」三娘說:「兒快起來,是我不會做娘,不該和你一般見識,來動肝火。」
我聽著,心裡很奇怪,他們娘倆不是在吵嘴麼?怎麼又都各自認不是(認錯)呢?想來想去想明白了,怪不得人家是賢人,賢人爭「不是」,愚人才爭理呀!自覺著刷啦一下子心裡亮啦,立刻跑到院子裡,呵乎(斥責)自己:「王樹桐啊,王樹桐!就算人家耍錢(家裡兄弟賭博)不對,你生氣就算對嗎?弟兄耍錢,你可勁兒生氣,氣出病來,他們就不耍錢了嗎?」心想,怪不得我是愚人,愚人才爭理呀!接著哭了起來,哭一陣子往回家走。一面走,一面責備自己:「你專看人毛病,那怎算對?人家不對就生氣,那怎算對?」 一直數落到家。夜裡還自己問自己,問來問去,問的自己也笑起來,自己把過悔真了,頓悟從前皆非。
第二天早晨,覺著肚皮癢,一看原來長了十二年的瘡癆,一夜的工夫,竟結了疤,以後完全好了。所以我在最初給人家講病的時候,就告訴人們,若能把自己的過悔真了,就能好病。這種方法,就是從我自身的經驗上得來的。
讀了幾個王鳳儀老先生的故事,很是慚愧,自認為讀了一些書,受過教育,卻從沒有像老先生那樣認認真真、細緻入微地把那些所謂人生的大道理付諸實踐,那又怎麼有可能從中有所領悟呢,反而還要懷疑古人倡導的「忠孝仁義」在當今社會還是否可行。
智慧不僅是從書本中來,它更是從我們的實踐中來,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思考和體會,正如王鳳儀老先生所言: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智慧從我們的「圓滿天性」中來。@#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