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是唐代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詩中描繪了蜀道山川 的峻美,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思想。
詩的首聯(第1、2句)突出了蜀道的崎嶇。友人就要踏上艱險重重的蜀道了,臨別之 際,李白叮囑友人:聽說蜀道險峻,崎嶇難行。「蠶叢」:傳說中蜀地最早的國君, 這裡借指蜀地。這兩句雖寫蜀道之難,但在語調上同另一首〈蜀道難〉卻迥然不同。〈蜀道難〉一詩的開頭,即用了飽含激情的感歎句:「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種開頭,使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氣勢,進而對蜀道難行,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認識。但是,在這首詩裡,詩人卻把蜀道難的認識,說成是大 家的傳說(「見說」),並且採用了平緩自然的語調,說給友人聽,其意正與〈蜀道難〉的開頭相反,不在於渲染蜀道之難,而在於淡化友人對蜀道難行的意識,從而能夠積極樂觀地對待入蜀就任的困難,以開啟後面的敘寫。
中間兩聯(3、4句及5、6句),詩人集中筆力,描繪了蜀道山川的峻美景色。行進在蜀道之上,就會感到懸崖峭壁時時從你的對面兀然而起,彷彿有意攔阻你的去路;雲氣依傍著馬頭不時地升騰,繚繞在你的面前。
頷聯(3、4句)中,「起」、「生」兩字,用得十分巧妙,充分表現出山路之蜿蜒, 山崖之高峻。而一旦進入這種氣韻飛動的境界,怕是早把蜀道難行的畏懼心理,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從蜀道上向遠處眺望,入蜀的棧道,被鬱鬱蔥蔥的樹木所覆蓋,山下江水環繞著蜀城。
頸聯(5、6句)中,「籠」、「繞」兩字,用得也極巧妙,表現出了恢宏的氣勢,所勾畫的景色在全山,在全城,宛如一幅意境高遠曠達的山水畫。面對如此瑰麗的風光 ,入蜀的友人,應該忘卻蜀道難行,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撫慰吧。
尾聯(第7、8句),詩人又進一步開導入蜀的友人:「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詩人似乎已參透人生,因而對友人說:我們的升降進退,已經成了定局,(死生由命 ,富貴在天!)何必去找人問卦呢?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不仕,曾在成都賣卦。在這裡,詩人是借嚴君平,來向友人表明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態度。以李白 的人生經歷來看,他雖然才華橫溢,但卻不為日趨腐敗的朝廷所容,經過一段時間的精神苦悶後,他頓悟到:「古來聖賢皆寂寞」,(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像他們這種清高剛正的詩人,一生注定無福消受榮華富貴,無法陞官發財(杜甫也講過:「文章憎命達」)。那又何必去占卜,去預測自己的前程呢?這是奉勸友人,要安貧樂道,順其自然,清白守正,勇往直前,義行到底!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大哉言乎?此誠大智大慧之要言也!@*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