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華夏詩醇:劉禹錫〈浪淘沙〉詩賞析

作者:唐蓮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113
【字號】    
   標籤: tags: ,

劉禹錫〈浪淘沙〉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道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原是一組詩,劉禹錫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那時,劉禹錫正被貶於夔州。這首詩是組詩的第八首,詩人借浪淘沙自寫身世,表明讒言和被貶都是不會持久的,只要自己不辭辛勞,如淘沙般地天天淘洗,終有沙盡、見於天日的一天。整首詩一如劉禹錫的其他作品的風格一樣,豪放、曠達、樂觀,毫不妥協,對前途充滿信心。

詩歌的1、2兩句,即表明詩人自己的心態,不要說讒言如洶湧的濁浪撲面而來,不要說自己目前遷客的身分,有如沉睡江底的沉沙:難有見於天日的日子,不是,絕不會是!顯然,這是作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肺腑之言。這首類似七絕的短詩(有的選本把它歸入七絕詩類,有的選本把它歸入詞類,因「浪淘沙」原是詞牌名。二者皆可!),本當是忌諱重字重句的,但詩人一開頭就接連用兩個「莫道」,不僅造成了語氣上的連貫,而且明白地抒發了自己堅定的、不屈不撓的決心。此外,作者在1、2兩句裡,連用兩個明喻,既關合眼前之景,又達到了「寫物以附意」(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的目的。再者,詩人在這兩句中,明言「讒言」與「遷客」,一彼、一己,實則最後歸結於自己的態度,表明周圍環境不論如何惡劣,自己處境如何艱難,都毫無畏懼。

第3、4兩句,是說,真金畢竟是真金,千淘萬漉雖然極其艱辛,但吹盡蒙在上面的狂沙,真金還是會重見天日的。這兩句,詩人以淘沙見金,來比喻遭貶之人,終將會洗清罪名,昭雪天下,表明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對落井下石,散佈讒言的無恥小人的極度輕蔑。聯繫劉禹錫的政治生涯來看,讒言當然是那些詆毀永貞改革和劉禹錫本人的流言。千淘萬漉是指劉禹錫一生所遭受的種種魔難和坎坷,但是他都意志堅定,性格豪放樂觀,堅信正義必會戰勝邪惡。「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兩句詩,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整首詩,頗具民歌風格,通俗易懂,明白曉暢;而且通篇用比喻,或明喻,或暗喻,起到了很好的突出主題的作用。

正是:
邪惡小人真無恥!誹謗誣陷沒休止;
水落石出現真相,紙欲包火火燒紙!@*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西施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後來,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後,困於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便是這批美女中的一位)賄通吳太宰伯嚭,准許越國求和。
  • 王冕是元代後期的大隱士。他是個寒門才子,自幼苦學而成通儒。但屢試進士不第,遂焚所為文,漫遊吳越。後見天下將亂,便與老母、妻子,隱居會稽之九里山,他的詩、畫,書法、篆刻都很好。
  •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名沙漠垂。
  • 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個畫家和音樂家。在繪畫、音樂和書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的詩歌則古、律、絕句,眾體兼長。他的古詩往往從大處落墨;近體詩也不求辭藻華美,淡淡數筆,卻形象生動,意味深長。他的作品,多是寫山川壯麗、邊塞風光以及田園詩,著重於表現大自然的幽靜與恬適。
  • 魏徵所處的時代,宮體詩有著極大的勢力,而他的〈述懷〉等詩,都是屬於宮體詩。但是魏徵的宮體詩與別人寫的宮體詩,情調迥異。魏徵以雄健的筆力,抒發了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而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突破了浮靡的詩風,表現了格調高昂的清正之音…
  • 王梵志也有一些形象生動的好詩。〈吾富有錢時〉一詩,是對世態人情的嘲笑,對那些趨炎附勢者進行了深刻的嘲諷。
  • 詠史詩的一個重要之處,就是要忠實於歷史,不能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來歪曲史實。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所說的:「詩人詠史最難,妙在不增一語,而情感自深。」
  • 詩人的高明之處,還在其視野沒有局限於劉備個人身上,而是進而從劉備事業之成敗得失,昇華為對歷史規律的嚴謹思考,這就是頸聯(5、6句)之意:劉備因為得到諸葛亮有力輔佐,而開創蜀漢之國,可是所生兒子劉禪,卻不像他那樣賢明,終於導致蜀漢過早衰亡。
  •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陞遷了,只有你在荒遠地方蹉跎了歲月,虛度了年華。劉禹錫在酬答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把自已比做沉舟和病樹,固然有惆悵情緒,同時又十分達觀。
  •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致使中央大權削弱。在此情況下,許多藩鎮網羅人才,欲與中央抗禮;許多士子亦依附藩鎮,以為進身之途。李師道約於唐順宗永貞元年聘用張籍。張籍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割據,並寫此詩,以貞女情事的委婉比興手法,斷然拒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