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華夏詩醇:「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作者:唐蓮

悅讀唐詩。(志清/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7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宛駿馬凌雲,反映盛唐精神!宵鼠聞風喪膽,新宇即將光臨!今日向各位介紹——

杜甫〈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這首詩,是杜甫早年作品中傑出的五言律詩。當作在「裘馬頗清狂」的開元二十八、九年(740—741)間,當時詩人,約在二十九歲左右。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以物寓人的詩。詩中極讚房兵曹的胡馬清勁驍勇,洋溢著詩人熱烈進取,衛國濟民,而建功立業的豪情。

房某:其人不詳,從詩題看是兵曹,為唐代武職僚佐,是掌管軍防、門禁、田獵、烽候、驛傳等事的下級官員。胡馬: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所產的馬,以西域大宛所產的最好,號曰「天馬」。

開頭第1、2句:點題,從正面落筆。先介紹這匹胡馬,是來自大宛(漢代西域的一個國家)的名馬良種。接著為它畫了一個生動鮮明的形象:它瘦骨嶙峋、聳峙有神。古人云:「好馬以神氣清勁為佳,不在多肉。」這匹馬,從外表看,已不是一般形象了。

接著第3、4句:進一步特寫它作為良馬的標誌,它雙耳豎直,動作迅奮。兩隻耳朵就像斜削的竹筒模樣,四蹄輕捷,跑起來好像腳下生風一般。《齊民要術(卷六)》云:「馬耳欲得小而促,狀如斬竹筒。」黃伯仁〈龍馬頌〉:「耳如削筒,目似明星。」這些好馬的條件,它都具備了。

——以上四句,寫馬的形象,一匹神氣清勁、耳削蹄利的好馬,已屹然挺立在讀者面前。

以後的5、6、7、8四句寫馬的才能,自寓其中。最後歸結到房某,非常切題——這匹馬能越澗騰坡,日行萬里,無論多麼遙迢的地方,它如履平地,所向無前。即使在最危險的情況下,它可以隨伴你出生入死、臨危脫險。它與主人一條心、生死不負,是一個可以信託的良友,像一員所向披靡的大將。這兩句與其說是寫馬的神峻氣格,不如說是寫人的毅勇沈雄,可信託,堪重用,抒發詩人渴望知遇、渴望奔騰馳騁、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尾聯(7、8句)歸結到房兵曹,點出題旨。你有了這樣一匹驍勇飛騰、健壯迅猛的好馬,真可橫行萬里如入無人之境,定然可以立功邊陲,前途無量。既鼓勵房兵曹,又寓如有良將、賢臣支持倚重,自己將馳騁國事,生死不顧的壯懷。充滿了為國效勞、建功立業的理想。

後人評價此詩,謂其「精銳熱烈、意興飛揚」、「矯健豪縱,飛行萬里之勢,如在眼前。」「此四十字中,其種、其相,其才、其德,無所不備,而形容痛快;凡筆(凡人的筆墨)望一字不可得。」

正是:
神駿馬豪氣凌雲,
挾風雷萬里馳騁;
勇奔騰踏碎奸邪,
宵鼠輩淒慘哀鳴!@*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致使中央大權削弱。在此情況下,許多藩鎮網羅人才,欲與中央抗禮;許多士子亦依附藩鎮,以為進身之途。李師道約於唐順宗永貞元年聘用張籍。張籍主張統一,反對藩鎮割據,並寫此詩,以貞女情事的委婉比興手法,斷然拒之。
  • 詩注意景語與情語的交替,通過用典及環境的烘托,自然誠摯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起句(斫地哀歌興未闌)平地拔起,氣勢磅礡,化用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的詩句,把彭民望的魄力、才氣及英雄失路的悲壯點染無遺。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用寫意手法,僅僅幾筆,便勾勒出登鸛雀樓所見到的蒼山落日、大河奔流的壯觀景象。其豪邁壯闊,令人心往神馳;意境之壯美,再無以復加。同時,它的情韻也十分雋美。
  •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 程顥認為:「道」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也存在人們的心中。萬事萬物是物質的,被稱作「有形」;人心即精神,是無形的,是「形之外」的,所以「道通天地有形外」。
  • 本詩選材精當,詳略得宜。詳寫老婦之哭啼訴說,略寫悍吏之嚴詞追迫,以實寫虛,用語簡潔,是流傳千古的現實主義名篇。
  • 這是一首詠史詩,借詠史諷諭現實。詩人李商隱生於晚唐,有感於「社稷將危,天下將傾」,乃以詩寄託感慨,警示當權。古人所作眾多詠史詩,有不少是諷喻之作。
  • 真金畢竟是真金,千淘萬漉雖然極其艱辛,但吹盡蒙在上面的狂沙,真金還是會重見天日的。這兩句,詩人以淘沙見金,來比喻遭貶之人,終將會洗清罪名,昭雪天下,表明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對落井下石,散佈讒言的無恥小人的極度輕蔑。
  • 「〈梁甫吟〉詩『步出齊城門』,哀時也。無罪而殺士,君子傷之。如聞〈黃鳥〉哀音。」據此,此詩是為悼念三勇士之作。
  • 結尾六句,是第四層,直抒胸臆,表示詩人熱愛人民的博大胸襟。他在自己屋漏難以棲身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如何設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條件,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最後兩句,更表現了詩人倘能為受苦受難的人謀福利,甘願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