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彩繪生活(212)味道中的記憶

作者﹕文、圖/邱榮蓉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偶爾去「美術社」添購畫材,我總會將機車先騎到一家老字號的蛋糕舖前,順便帶個「布丁蛋糕」回家慢慢品味。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記得從我念初中起,只要家人過生日或逢年過節有喜事,就指明我上街買這種獨特美味的蛋糕回來吃。

這外觀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蛋糕舖,一直隱身在舊市區的狹小街道上,一不留神很容易錯過。聽說這間金字招牌的老店,現在已經「四代同堂」了,儘管經過時間河流的洗滌,一踏進燈光昏暗的店面,迎面而來的卻是滿坑滿谷的蜂蜜蛋糕、布丁蛋糕、和堆疊如山大大小小的蛋糕紙盒;空氣中流晃著獨特的「奶香」味,讓人有種彷彿置身於「蛋糕工廠」的錯覺。

這間老店是發跡的本舖,一直都在原地保有初期的樣貌,並沒有改用華麗的裝潢,店裡專作蛋糕,另外供應2間分店貨源。分店開在鬧區,感覺「大」又「亮」,一樣賣傳統中式糕點和歐式麵包;但不論他們有多少商品種類,我還是情有獨鍾只愛老店這一味——布丁蛋糕!我喜歡在蛋糕的味道中,伴著我美好的記憶細細品味。

我有喝「下午茶」的習慣,在家不論配熱咖啡或水果茶吃布丁蛋糕真是一絕。它的味道,和我們吃的軟嫩Q彈的「布丁」是完全不同的。取名叫「布丁蛋糕」,是否因為用布丁模具製做出來的關係?雖是老商家,但還是為了順應朝流,新開發了適合個人品嘗、個人化的「小尺寸」蛋糕。一個小小的蛋糕拎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很有份量!

布丁蛋糕上點綴著一些腰果和蜜棗,看起來樸實又有古早味,它不像蜂蜜蛋糕或海綿蛋糕那樣鬆軟甜膩,而有一種綿密又扎實的口感,散發出濃郁的蛋香與奶香,吃的時候有一種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其實在過去清貧的歲月裡,過生日的這一天,如果能吃到平日難得出現的「奢侈品」,可說是人生一大享受,無怪乎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吃這美味的布丁蛋糕啊!

如今年歲漸長,我發現不論吃什麼,「味道」已不是真正重點了,反倒是味覺帶給我「思念的記憶」,能夠縈人心扉;就像布丁蛋糕中央有一個圓形的「洞」,樣子很像一個大大的甜甜圈,和家母做的「饅頭」很像。記得家母在世的時候,覺得做饅頭一個一個搓揉很麻煩,她會很天才的把麵糰圍成一個大圓圈,直接放進大蒸籠裡蒸熟,等吃的時候,再用刀子一片片的切下來吃。有時傍晚,坐在自家的院子裡,吹著徐徐晚風,嘴裡啃著家母做的「饅頭片」夾滷味,那真是另一種平凡的享受!@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熱情」才是推動自己持續畫畫的動力!所以最好每天帶著速寫本,天天速寫一張!若沒靈感或時間不夠,至少也得2、3天畫上一張。
  • 女兒住的地方環靜清幽,靜謐的午後,第一次陪她在閱覽室看書報,大片的落地窗,放眼望去是一片青草坡地,點點野花隨風搖曳,溫暖的陽光斜射進來,伴隨著一份寧靜的愜意,於是我興起帶「色鉛筆」來陪床的念頭,也想鼓勵女兒,拿起彩筆忘記憂愁找回從前的自信。
  • 我要求學生,不論畫紙大小、不論畫什麼題材,都要將畫紙塗得滿滿的,不可以留白;目的要讓孩子覺得紙張變小,畫起來容易,感覺上沒有壓力,才能體會將心靈釋放開來,單純畫畫的樂趣!
  • 「眷村泡菜」是我記憶裡最特別的一種滋味。小時候眷村裡家家戶戶的,不論祖籍是山東、四川、廣東、湖南…的鄰居,每家都會有一個大大的「泡菜罈子」,裡頭擱放著自家醃製的開胃泡菜,那是眷村的媽媽們相互學習製作出來的,家裡餐桌沒菜吃的時候可以夾一些出來配飯,也可以當零嘴給孩子們解解饞。
  • 好在,「娃娃工場」的女性管理員對我很好,員工都很聽她的話,我後來也漸漸融入了她們的生活,為了節省通勤時間與車費,沒多久我搬進工廠的「宿舍」。
  • 小的那扇窗戶靠近牆壁角落,我利用鏤空的藤架、矮櫃,搭配著有氣質的窗紗,在餐桌間不知不覺規畫出一處可以喝茶、閱讀、又能畫畫的地方。尤其是釘在牆上鏤空的藤編矮架,放了我日常收集的咖啡杯和馬克杯…
  • 父親不聽音樂的時候,會喝咖啡或茶。這時侯,他會將客廳中間那個高大的「五斗櫃」抽屜打開,拿出大陸姑姑的家書與照片,一封封的細細展讀、慢慢玩味。
  • 尤其「京式提漿月餅」的「椒鹽」和「五仁」口味,是我非常鍾愛的,因為它獨特風味的餅皮酥脆,與內餡十分對味,餅面上的花紋精巧,質感細膩。我們特別鍾愛這一味和家母自幼在北京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有關,母親吃著「京式月餅」就像在吃著記憶裡的家鄉味。
  • 畢竟是自己動手做的書套吧,感情不同一般;我們會在牛皮紙書套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或從雜誌上剪貼下來的圖片也挺好看…
  • 一開始到咖啡小店,其實並非為了「喝咖啡」;而是這幾年間,咖啡小店幾乎成了我在家庭和工作之外,另一個獨自面對自我的「心靈空間」!喝一杯香濃的熱咖啡,點一兩樣甜點,在一個安靜的角落喝個下午茶,就能享受到邊閱讀或邊畫速寫的樂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