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留學移民

來自中國在哈佛讀書的女孩「雙重」生活

【大紀元2015年12月03日訊】近幾年到美國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呈低齡化趨勢。目前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高校就讀,人數亦超過其他國家。蜂擁而至的中國留學生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還在改變美國高校的面貌。同時,也改變了這些中國留學生的生活。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日前刊登了中國留學生扎拉.張(Zara Zhang)的一篇名為《哈佛女孩和中國女孩的雙重生活》文章。目前在哈佛大學就讀的該名中國女孩在文章中講述了自己眼中中、美文化的異同,以及自己的雙重生活。

扎拉.張最近開始上了哈佛的三年級,可她仍然有時感覺過著雙重的生活。在中國她被稱為「哈佛女孩」。而在哈佛她被稱為「中國女孩」。她說這兩個稱呼都不能真正代表她的情況。

她在文章中說:「在中國,大家太看重我上哈佛或者更準確地說考上哈佛這件事。他們請我審閱申請論文、估測被錄取的可能性、幫助孩子選擇美國高校,有時甚至是就戀愛關係提供建議(毫不奇怪的是,哈佛沒有專門的課程講這個問題)。高中學生和他們的父母覺得我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瞭如指掌,問我普林斯頓大學可能喜歡甚麼樣的學生,或者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專項考試應該選考哪幾科。我還多次被問耶魯大學為何拒絕了我。(當然,我如果知道的話,我就從哈佛退學了,給焦急的父母提供諮詢就能暴富。)在中國,美國教育往往被認為是超好,而哈佛的教育又被認為是其中最好的。

然而,我經常發現哈佛大學的生活有些東西卻難以言表。比如,對於習慣於在申請大學前就要選好專業的教育制度人來說,很難解釋清楚『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識教育,博雅教育)』這個概念。更難以說清楚我們在美國所擁有能決定自己大學生活的自由度。在中國上大學的朋友會抱怨他們無聊的必修課,而我卻可以從一大堆人文、社科和語言課程中進行選修。當我說我在哈佛只將一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將另一半時間用於社交和課外活動時,許多中國人都很困惑。在中國,大學就是學習的地方,而在美國,如果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書本上,我感覺是在浪費我在哈佛的時光。

在中國,我被稱為『百里挑一』。而在哈佛,我周圍的同學都是世界級的辯論家、小提琴家、新興技術公司的年輕CEO,以及家族顯赫的人們。不管我在某方面多優秀,但總有人比我更優秀。哈佛人才濟濟遠超北京大學這樣的中國頂尖高校。進入中國頂尖大學的競爭激烈得無法相像,但是這些學校的很多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後會湧向美國讀研究生。

在哈佛,雖然我說著英語,但有時卻難以讓同學和朋友們理解我作為哈佛校園中為數不多的中國本科生意味著甚麼。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人們以為我明白當地的俚語,瞭解美國的流行文化,聽懂含有諷刺意味的笑話。在國內上小學時,與眾不同就意味著會受到老師的懲罰;而在美國,與眾不同就很『酷』。中國的文化彰顯一致性,而美國的文化則鼓勵個性。我感到驚訝的是,美國教授鼓勵學生們直呼其名,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權威和資歷的不對等,學生與老師、孩子與家長、年輕人與長者之間劃了一條沒商量的界線。

我所擁有的雙重身份所處的兩個群體,互相都對彼此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中國,透過好萊塢電影和傳聞瞭解美國的人們面前,我就是真實美國生活的代言人。而在哈佛,我有點異類,不像特點更明顯的華裔美國學生,我代表真正的中國,消除人們對這個國家的迷思或誤解。在課堂上每次『中國』這個字眼被提到時,教授往往就會意味深長地看我一眼,彷彿我成了14億人的化身。

我的生活每天都上演一點文明的衝突。我選修了一門叫做『現代西方性史』的課程,這樣的課在中國是不可能教的,人們很少在公開場合談『性』。我看到同學對當前的美國總統選舉進行熱烈討論,而且對情況很瞭解,他們如此關心自己國家的政治前途,因為這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對此我感到驚訝——而在我的國家則不然,領導人是在不透明的密室中挑選的。在一個多元的國家,我擔心自己用詞在政治上是否正確,因為涉及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的談話會變得很敏感 ——這在國內我幾乎不去想,因為在那裏這些話題是不允許的談論的。在我人生中第一次發現自己屬於一個叫做『亞裔』的少數群體。在一個亞洲社會長大的我,我周圍都是相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人,而最近美國校園圍繞種族關係緊張而引發的爭議讓我驚訝不已。

總的來說,不管是『中國女孩』還是『哈佛女孩』,都無法真正描述我的故事。或許對我最合適的描述是『來自中國的在哈佛讀書的女孩』更合適。不過,隨著中國學生來美讀書人數增多,這種身份也沒那麼特別了。如果中國有朝一日成為一個更加民主和開放的社會,可能就是在這一數量龐大的人群推動下實現,他們的頭腦現在已習慣於西方思維,但內心卻還是不變的中國心。」

責任編輯: 王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