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紀實文學 寫照苦難

「諾貝爾文學獎」的回歸

作者: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

這次頒獎,是數典忘祖的院士們「回到」瑞典文的「文學」概念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第二個是「回到遺囑」,即遵循諾貝爾所要求的「理想傾向」作為評獎的重要標準。

像往年一樣,瑞典電視台在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宣佈之前十分鐘,邀請了三位貴賓前來座談:一位是圖書管理員,一位是文學評論家,一位是出版家。電視台在貴賓前面的桌子上擺著多位熱門候選人的代表作品,但評論家僅僅看好其中的一位:肯亞流亡作家提昂戈(Ngugi Wa Thiong’o)。

十分鐘過去,瑞典學院的新任常務祕書莎拉(Sara Danius)準時宣佈:本屆諾獎頒發給白俄羅斯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由於她的複調式的作品,堪稱我們時代受難和勇氣的一座紀念碑。」

由真實人物敘述時代

鏡頭回到電視台,應邀而來的一位正好是亞歷塞維奇作品的瑞典文版出版人。他和另外兩位聽了新聞都非常高興,高度肯定了這次評獎。亞歷塞維奇除了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外,還曾獲得瑞典筆會獎,可見她對於瑞典讀者並不陌生,這次頒獎也不令人意外。

在諾貝爾官方網站的作者備忘錄中,瑞典學院強調指出:「由於她對政權的批判,亞歷塞維奇一度寓居國外,在義大利、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地。」事實上,她從2000年起,度過了十年流亡時期。

亞歷塞維奇之所以流亡,是因為自從盧卡申科1994年在白俄羅斯當選總統並連任四屆,曾大規模侵犯人權,遭到「人權觀察」和「國際特赦組織」的譴責。亞歷塞維奇的著作無法在自己的國家出版。

早在八○年代初,她的《戰爭的非女性臉孔》就完成了,但由於作者沒有強調蘇共在二戰中反納粹的作用,而是注重個人,尤其是婦女的聲音,結果長期被禁止出版。直到在戈巴契夫八○年代後期的「開放改革」中此書才能面世。

出於諸如此類的原因,亞歷塞維奇強烈譴責前蘇聯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審查制度」,後來還在給盧卡申科的一封公開信中告知他:「你相信權力,我相信詞語。」

亞歷塞維奇相信的詞語,或她看重的文學,在她的網站主頁上,有一篇短文作了很好的說明。在這篇題為「對永恆之人的追求」的文章裡,作者開宗明義說:「我在尋找一種體裁,以便更貼近我對世界的觀察,表達我在生活中的目擊見證。多種嘗試之後,我最後選擇了一種體裁,由真實人物來敘述他們自己。在我的書中,他們敘述時代的主要事件,例如戰爭、車諾比核災難和一個大帝國的垮台。」

回到最初的評選概念

瑞典學院十分看重亞歷塞維奇的這種嘗試。常務秘書莎拉在在宣佈頒獎之後的英語訪談中說,這次評獎「拓寬」了文學的概念,讚揚作者找到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豐富的訪談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情緒的歷史」,「靈魂的歷史」。

在我看來,瑞典學院並沒有「拓寬」文學概念,而是「回到」諾貝爾遺囑的措辭和諾貝爾章程。在過去制訂章程中,瑞典文的「文學」(litteratur),不僅指美文學或看重想像虛構的文學,「而且必須包括那些在其形式和表現方面具有文學和學術價值的作品」。換言之,瑞典文的「文學」概念,是一個囊括文史哲的概念。

事實上,在百年諾獎的歷史上,也曾有極少的純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獲獎。2001年的常務秘書恩格道爾在頒獎給奈波爾之前說過:這項獎今後應當多給歷史學家、散文隨筆作家和旅行紀實作家。一部份評委,更看重的是奈波爾批評穆斯林原教旨主義的兩部政治色彩濃厚的旅行紀實作品,即《在信徒中間》和《難以置信》。

筆者早就在《百年桂冠:諾貝爾文學世紀評說》(允晨文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瑞典學院應當「回到」諾貝爾章程對「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和闡釋。

亞歷塞維奇的著作,大多是散文隨筆或訪談,例如,記述二戰中兒童的故事書《最後的見證》、以蘇軍入侵阿富汗為題材的《鋅男孩》、記述1986年的核災難的《車諾比的悲鳴》,《車諾比的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大多是紀實作品。她的短小精悍的故事也不是虛構的短篇小說。作者有一句與人問答的話說:「給我一本描寫車諾比的幻想小說吧──沒有,因為現實比幻想更荒誕。」

以文學聲音抗衡權力

因此,這次頒獎,是數典忘祖的院士們「回到」瑞典文的「文學」概念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第二個「回到」,是八、九○年代擔任常務秘書的院士阿連強調的「回到遺囑」,即力求闡明並遵循諾貝爾所要求的蘊涵人文精神的「理想傾向」,以此作為評獎的重要標準。回顧近二十年來的頒獎,瑞典文學院仍然有偏離「理想傾向」的選擇,因此遭人非議。

亞歷塞維奇是一個真正的人文主義者,她在其作品中,記述了蘇聯共產政權和後共產主義慘痛的歷史,並且一直呼籲廢除死刑。她抨擊盧卡申科以蘇維埃式的經濟體制來控制白俄。她的理想傾向,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文學的聲音作為一種比權力更大的聲音,作為歷史合力中的一種力量,給專制帝國的垮台添加最後壓垮它的稻草。她同時提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問題:在專制國家的歷史轉型中,怎樣防止權勢者在民主的幌子下繼續維持專制。對於作家來說,就是怎樣以詞語來抗衡權力。@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二十世紀阿根廷著名作家和詩人博爾赫斯(JorgesLuisBorges),是一位只寫小故事的大作家,以構思巧妙哲理深刻見長,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故事往往像迷宮一樣令人尋繹…
  • 因為你喚醒我們 自己卻真正安靜地睡著了 因為你最後一次夢境跳傘 落到純粹中陰的綠地 因為在你很低的大海兩岸 黑色死亡真正上漲了兩分米
  • 有誘惑力的美人,像美酒一樣,同時是詩歌靈感的源泉。珈音筆下的絕代美人,與中國美女一個接一個對弈,總是打個平手…
  • 莊子像無言的紅蝶一樣「不落言筌」,但是,莊禪並非絕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是既不立文字,又不離立文字,同時也像佛陀一樣,既拈花微笑,又法語諄諄
  • 綠蟻盈樽良夜短,紅玫滿樹月華香, 青春如火泉流急,昏睡貪財誤曉光。
  •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由大陸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日本科學家共同獲獎,屠呦呦是首位得此獎的中國人。
  • 諾貝爾醫學獎你不得不知的一些數字: 1.根據諾貝爾獎官網,從1901年至2014年,諾貝爾醫學獎已頒發105次。 2.其中,僅一位得主獲獎有38次。 3.此前歷屆醫學獎得主,僅有11位是女性,當中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唯一單獨獲獎的女性。
  • 諾貝爾獎從1901年首次頒發,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每年10月初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仍然為全世界關注。百年來,諾貝爾獎頒獎也會有錯甚至災難性的選擇,如頒給了錯誤研究成果者和微不足道的小發明者,真正的發明者未獲獎、獲獎者的科研成果危害人類等等。
  • 今天中國大陸的社交網的二大熱門話題, 除了TPP自貿協議外,就是首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屠喲喲,以至於有不少人打趣表示,一覺醒來,滿屏都是醫學家和經濟學家。屠喲喲由於從未被評為中科院院士,人稱三無科學家,因此她在國際上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令很多人反思、炮轟大陸的科學制度,稱中科院無地自容,甚至民間直接掌摑中科院。
  •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今天揭曉,得獎者為白俄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