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洛杉磯新聞

美國著名大學招生 亞裔受歧視?

【大紀元2014年03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方平編譯報導)在美國,大學申請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競爭時代。1970年,斯坦福大學的錄取率為22.4%,而今天,只有5.7%的申請人被接受。根據Priceonomics.com報導,全美各地,像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幾乎每個頂尖學校都報告了創紀錄的低錄取率。申請名牌大學的學生數量正在爆發性的增長,而他們提出的亮麗成績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優秀。

申請表上勾選「亞裔」的掙扎

然則,亞裔學生在申請過程中還要面對額外壓力:填表時要不要報告自己的族裔?

  

有學生說:「我不想勾選『亞裔』……我媽媽告訴我,亞裔申請者在過程中受歧視……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很多亞裔SAT考試成績完美、高中GPA完美……所以難以全部入選」;有的說:「身為成績相對突出者,我不想被標示為那個族群……不想被歸屬為14億亞裔申請者之一。」

  

他們的憂慮有道理嗎?統計數字真顯示了亞裔就較不易被錄取?長春籐聯校及同等程度的大學都否定有這回事,但是數字顯示的又是甚麼?

頂尖私校歧視亞裔的歷史證據:

認為亞裔學生受選擇性歧視人士所引用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三。首先,頂尖大學過去發表的錄取分類細目。其次,於1996年,加州禁止了該州各大學以人種及族群來考量錄取。這給了自然比對的機會,人們可以從禁止前後的數據看出亞裔的錄取率是否有差別。最後,研究者試著量化成績優異亞裔學生的增長狀況,看看各校錄取率是否跟得上。

  

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論據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湯瑪斯‧艾司賓雪德(Thomas Espenshade) 與亞歷山大‧雷德夫(Alexandria Radford)於2009年發表的《不再隔離、尚未公平(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該書分析了1997年8所大學的完整申請史料 (私立名校最後一次公開的資料)。

  

兩學者以種族及社會階表列了公私立大學的整體錄取率,該表顯示了高度選擇性的錄取標準。本文所關注的是最優秀私校的數字,資料顯示亞裔被錄取的比率是各族裔中最低的。研究者又以不同分數段的SAT分數來比較族裔差別,結果無論哪個分數段都是亞裔的錄取率最低。

  

雖然結果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為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研究者又建立了回歸模式,控制申請者居住州別和學術表現。結果,六個模式都顯示亞裔被錄取的比率最低,其中第五模式,分數相當的亞裔學生和白人學生比較的結果,錄取機率小了67%。

 

最後,作者轉以更直覺的方式呈現:作為亞裔學生要申請進入最優秀私立大學,SAT成績要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最終,研究者並未做出亞裔被歧視的結論。提出了「整體入學考量 (Holistic Admission)」的部分還包括:運動實力、元老子女、論文、推薦信分量等等。

加州公立大學:不再歧視

1996年以後,加州禁止各大學以人種及族群做考量來錄取學生。因此,柏克萊、UCLA、UCSD、Davis等加州大學各分校中亞裔的錄取率,在此法施行前後便自然顯示了差別。因為是公校,一切資料,包括學生族群錄取率都是公開的。

  

以加州最難擠入、拔尖的柏克萊大學來說,20多年來,柏克萊的亞裔生已從1989年的25%暴長到了45%,但這不能說明1996年之前亞裔受到歧視。因為,如果這段時間大學年齡的亞裔生數量突增,也會有相同現象。所以要看錄取率的變化;也就是說,禁止種族選擇後,亞裔是否較容易被錄取。當然,柏克萊是越來越難進,所以還要比較其他族裔的錄取率。

  

結果顯示,在1989年,亞裔和全體非亞裔族群相比確實較難被錄取,但早在2012之前的多年,就完全不再如此了。

近20年著名私校錄取率未反應亞裔族群增長

然而,過去20年亞裔大學年齡的學生增多了,好學生的數量也更多,在錄取率上卻沒被反應出來。這個觀點是創立「美國保守者(American Conservative)」出版社的羅恩‧伍茲(Ron Unz)量化歸納出來的。該刊物經常嗆聲,關注這個問題。

  

他整理了各私立名校亞裔的錄取率,不管是持平或縮減,都未能反應大量增長的亞裔人口。相反的,加州理工學院嚴守種族中立的錄取原則,卻能跟上亞裔族群的增加 (上述加州大學各分校亞裔錄取率也能跟上人口增長) 。

  

根據標準化的考試和各種資優競賽的結果,強烈證據顯示,亞裔美人不僅僅是表現優良,事實上是全面性的占優勢。

相反論點:不是對亞裔心存偏見

要找出反駁以上論點的證據很困難,不管資料陳舊或有其侷限性,各項資料都顯示了亞裔在頂尖學府的出現率過低。但同時,各校入學官又強烈否認對亞裔持有偏見。此外,筆者認識以前的招生人員,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懷抱卑鄙陰謀,將亞洲人排斥於他們的校園之外。

招生「整體考量」很主觀

頂尖學校未歧視東方人的主要論據是:學術表現只是「整體考量」過程中眾多的標準之一。相對於錄取數量,成績好的學生簡直太多了。既然許多學生的成績都達到了錄取的最低標準(還是很高),成功的申請者得對想進入的學校作出除了腦力之外的更大貢獻。

  

前布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委員會羅德‧布迦霖(Rod Bugarin)講得很透徹:「是啊,如果只考慮考試成績,亞洲人和亞裔學生好像吃虧了」「但在個性化人與主觀招生過程中能脫穎而出的學生,卻是那些提出最強勢、最全面的申請書的人。」

亞裔校友與運動員少

1990年,美國民權辦公室(US Office of Civic Rights)總結了哈佛是否歧視亞裔的調查:鮮少有亞洲人因為運動項目或校友後裔被錄取。但這也只解釋了1990年的現象,20年後亞洲人口增加,錄取人數卻仍未達到應有的比例。

  

也有人說,「歧視亞裔問題」只被用作去反對積極行動、壓抑菲裔、西裔等校園少數的議論。雖沒錯,但這逃避了亞裔是否與白人基本線用了不同錄取標準的問題。

名校歧視的歷史

雖然各大學竭力澄清對錄取亞裔沒有心存偏見,但校方都不願提供近年的錄取資料佐證,以推翻過去亞裔SAT分數較高的舊資料。「整體考量」是個主觀的「黑盒子」可用於好或壞、接納或排斥的任何目的。在未提供數字之下,長春籐聯校入學官疾呼「相信我們,我們會善用選取權限」,但他們真值得相信嗎?

  

美國大學都相信自己是進步機構,教員都有遠見、校訓客觀而包容、致力於公共服務。寫澄清信件的招官可能也認為學校很好,是個進步的地方。即使他們真的歧視,任何一代人也都不會認為自己歧視族裔或有歧視傾向。數字如果表現了差別對待某一族群,就會迫使你想出定性的、不透明的解釋,說明為何存在岐異,在歷史上,這是個很不好的信息。

  

例如,是長春籐聯校就能證明不該受岐視指控嗎?長春籐聯校幾乎有400年曆史,在大部分的時光裡,婦女、黑人或其他不是白人的學生就入不了學。這段期間裡,教育者、招生官、校友,無疑認為他們是卓越學府的一部分,能給世界帶來希望。但歷史證明他們的招生理念歧視種族、女性。

「整體考量」曾用於壓抑猶太裔學生

在20世紀初期,長春籐聯校啟用了「整體考量」並幾乎立即用於壓抑猶太學生。直到1920年代,有了入學考「幾乎全憑成績選擇」,大量猶太男學生出現於哈佛、普林斯頓、耶魯校園。這樣,長春籐聯校開始「整體考量」,把猶太裔擠出校園。此時,照顧校友子女的錄取也開始在名校盛行。

  

直到1950年代,哈佛耶魯的招生官還曾公開描述外貌選取觀點,用了「敏感、神經質男孩」「智能過度被刺激」字眼來形容校園裡太多的學生,說要尋求「健康外向一類」。耶魯校長Alfred Griswold告訴校友,未來的耶魯人是「甲蟲眉毛、高度專門智能、但全面的男性」。

  

一直到1950年代,這些障礙終於解除,名校猶太裔學生的數字又上來了。

  

這裡不是要說亞裔是「新猶太」,只想說明潛在的「黑箱」招生觀點可以到很噁心的地步。不透明程序很主觀,可能被濫用。

結論:為甚麼重要

美國名校是相對的掌握了權力,歷史證明它是財富、權力與知識之門。進入圈子就能享有好處,好像給世界一個信號:你是選出來獲高薪、領袖職位的掌權者。

  

在今日世界,很難嚥下這口氣:聯邦資助、免稅的機構,卻能持續秘密操弄錄取觀點。儘管招生官都很善良,但是如果他們每次看到亞裔申請書,潛意識就是:「另個彈鋼琴的、用功的孩子,有絕佳SAT分數。是很好的候選人,但校園裡不能都是這類人。」這樣的想法,能帶領、能代表我們的社會價值的方向嗎?繼續抱持這種想法20年,可以嗎?

  

「優秀」的定義被招生官掌管了,在20世紀早期,是「精通拉丁文與希臘文」,接著是「出身自甚麼家庭」,今天是「整體考量」的黑盒子。

  

許多亞裔相信他們的學術錄取標準與白人有別,這可能是真的或假的,但大學應該釋出資料,讓大家無須再辯。但如果亞裔真的過少的出現在美國大學,沒能滿足他們學術表現的預測,這就會是將遭到歷史嚴厲評斷的那一類差別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