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關心佔中?經濟學人:媒體冷處理
【大紀元2014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編譯報導)《經濟學人》最新文章討論了香港佔中行動加深臺灣對中共的不信任。文章特別提到臺灣媒體尤其是電視對該事件的迴避,使得佔中行動未在臺灣的社會大眾中獲得廣泛迴響。
《經濟學人》11月1日出版的雜誌發表〈早就告訴你了〉(Told you so)一文,提到「一國兩制」的承諾本來被認為可以保證香港回歸中國後保有自治權,這個制度最早是為臺灣設計,但在臺灣從來沒有得到太多掌聲。北京迄今拒絕向香港抗議者的訴求也在意料之中,不過,一場對立下來,使北京當局更難激起臺灣與中國大陸統一的熱情。
文中提到,香港出生的臺灣總統馬英九,上任後拉近臺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陸希望藉此促進兩岸統一步上坦途。即便如此,馬英九在國慶日的演說上還是聲援香港運動者,表明希望香港成為一塊有別於大陸的民主區域。
此外,一直希望正式宣佈臺灣獨立的民進黨也表達了對香港佔中運動的支持,民進黨的支持者很自然地會同情香港抗議者。
而臺灣的學生在今年3月憂心兩岸服務與貿易協議危及臺灣主權,發起了太陽花學運。到了10月1日,約有5千名學生放下太陽花,拿起「雨傘」聚集在台北跨海聲援香港爭取民主。
報導提到,臺灣一般大眾幾乎沒有受到抗議的影響,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的助理Ketty Chen說,臺灣沒甚麼人為香港而奮鬥,顯示「臺灣人感覺跟中國並不親」。
不過,《經濟學人》注意到,臺灣媒體報導香港抗議的覆蓋面也是要素之一。三家報紙大篇幅報導抗議,而親中商人蔡衍明經營的《中國時報》則有意淡化新聞。《中時》在《蘋果日報》以「香港在哭泣」的標題報導香港民眾遭到催淚彈驅離時,以棒球新聞當頭版頭條。
《經濟學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臺灣人從電視上攫取新聞,但電視起初很少關注這項議題。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困擾大部份臺灣媒體的本位主義。臺灣電視媒體被批評對中共過於軟弱,因為媒體的老闆在大陸做生意或想在大陸做生意,甚至立場傾向民進黨的三立娛樂台也是如此。批評聲浪在社群媒體大量出現後,電視節目才慢慢出現抗議畫面。文章引述媒體學者管中祥的分析,指這些報導往往流於煽情,卻很少將抗議關聯回臺灣。
責任編輯:林詩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