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或外購?台灣潛艦難題爭議不斷
【大紀元2014年10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蘇子清美國華盛頓DC報導)台灣多年來一直試圖升級潛艇裝備,提升水下作戰能力,以應對來自大陸的可能軍事威脅。美國在2001年曾答應提供8艘柴油機驅動的潛艇給台灣,但一直未能實現。台灣在對該軍購計劃的多年等待無果後,表示決心要進行潛艦國造,此計劃公佈後引起多方討論。
支持方:台灣有能力製造潛艦 預算無問題
潛艦國造是10月初美國維吉尼亞州剛剛舉辦的2014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中的熱門話題,美國國防工業界極其關注台灣潛艦國造計劃與預算。出席會議的華府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軍事學者石明凱表示,台灣已準備好並有能力自行建造潛艦,且台灣的產業創新能力居於全球前5名,他說:「如果台灣自製,最終會是成功的計劃。」
美台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Hammond-Chambers Rupert)表示,推動潛艦計劃的力道確實增強,台灣已有動作,立法院也稱等待合適的計劃,預算沒有問題。
反對方:自造並非最理想選項 高投入回報低
但也有美國學者表示,相比自造潛艦,台灣或許還有其他選擇。在近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舉行的亞太海下軍備競爭研討會上,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CSBA)資深研究員蒙哥馬利(Evan Montgomery)表示,潛艦無疑會在亞洲各國的防禦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關於美國會如何幫助台灣獲得潛艦,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蒙哥馬利說,首先要考慮台灣想要通過和美國或第三方的合作建甚麼樣的潛艦,第二是如果美國願意幫助台灣建造潛艦,具體該如何運作。因為很大的障礙之一就是美國已經不生產台灣需要的柴電潛艦。他認為,台灣可以將打算用來建造大型柴電潛艦的錢用在其他可以獲得更好回報的地方。他建議,台灣自造潛艦可先從較小噸位開始,技術要求較低,造艦數量也較多,符合當前需要。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表示,長期維持潛艦工業是相當大的投入,對台灣或許並非最佳選項。他解釋說,潛艦國造將會是高投入低回報的計劃,同時後續技術、配套工業和人才是否能銜接也是未知數,對台灣或許並非最佳選項,並建議台灣或許未來將有可能從日本或澳洲進口潛艦。他說,如果日本和澳洲的進口潛艦計劃能實行,將會給這一領域帶來全新潛艦出口商機,他認為這一領域值得探索。
台灣潛艦多年難題未解
目前台灣潛艦裝備只有主要用於訓練的兩艘美國上世紀40年代製造的潛艦和兩艘荷蘭80年代製造的海虎號和海龍號潛艦。美國前總統小布什2001年同意對台提供8艘潛艦,因複雜因素至今未能落實。在多年等待無果後,台灣方面表示要實行潛艦國造計劃,決心自行建造4至8艘潛艦,提升水下防禦。據估計,台灣需要投入50億美元才能自行製造出4艘柴油機動力潛艦,而台灣一年的國防預算是105億美元。
責任編輯: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