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鮮為人知的馬克思(11)

好鬥的馬克思——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四
真言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我要把愛情、生命和全部精神都融入這鬥爭的風浪—-——馬克思

一個控制欲強、自大、虛榮的人,必定也是個好鬥的人。馬克思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在廣為流傳的「馬克思的自白」中,有一個問題是「你對幸福的理解」,馬克思的答案是:「鬥爭」。可見他好鬥到何種程度。

眾所周知,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構成了馬克思政治理論的核心,其要義無非兩個字:鬥爭。這種有著濃厚火藥味的理論之所以出自馬克思,與他好鬥的本性有顯然很大關係。


從現有的傳記資料來看,馬克思最早的一次具有社會意義的鬥爭發生在他中學畢業時。他就讀的特利爾中學有個叫廖爾斯的副校長,思想保守,反對當時流行的自由主義,馬克思很討厭此人,並且在畢業離校時公開表示了自己對他的不滿——他和另外一個以故意藐視廖爾斯而聞名的學生一樣,在離開學校時向所有老師辭了別,卻唯獨沒有理睬廖爾斯。

上大學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馬克思好鬥的個性漸漸顯露。第一學期,他加入了特利爾同鄉會,並很快成了五名領導者中的一員。1836年,來自特利爾的學生和一群普魯士貴族學生在校園裡發生了爭執,後來更一度發展為公開的打鬥。1836年8月,馬克思在一次決鬥中左眼上方受了傷。儘管關於這次決鬥的詳情後人不得而知,但它仍不失為馬克思讀大學時好鬥的一個佐證。

馬克思大學時代的詩歌創作也充分展現了他好鬥的個性,對鬥爭的讚美和渴望是它們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在《燈光》中,馬克思對鬥爭讚頌道:「在如火如荼的搏鬥當中,會更快誕生美好的事物。」(1)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454頁

在《感想》中,他表白自己說:

我不能安安靜靜地生活,
假如整個心靈都熱氣騰騰;
我不能昏昏沉沉地生活,
既沒有風暴也沒有鬥爭。

讓別人享受到,
遠離戰鬥吶喊的歡欣,
讓溫雅的祝願與感恩的祈禱,
給別人帶來其甘如飴的感情。

我的命運就是投身鬥爭,
永恆的熱情在我胸中沸騰——(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454-455頁

一想到鬥爭,年輕的馬克思就會「臉上放出紅光」。他在《風暴》中寫道:

青春的熱血在激盪,
使我的臉上放出紅光,
我懷著滿腔的渴望,
期待投入鬥爭的風浪。

我要把愛情、生命和全部精神
都融入這鬥爭的風浪—–(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588頁

在柏林大學讀書期間,馬克思加入了崇尚「批判」的青年黑格爾博士俱樂部,並很快成為其中一名活躍的中心人物。大學畢業後,馬克思更是迅即以鬥士的形像亮相於社會舞台,大張旗鼓地開始了對現存社會秩序「毫不留情」的挑戰。

1842年10月,馬克思擔任了《萊茵報》的主編,在他的主持下,這張報紙很快就被辦成了一個激進分子進行社會批判的前沿陣地,影響迅速擴展到全國。這期間,他不但親自撰寫了一系列具有鮮明論戰色彩的文章,將矛頭直指普魯士和德意志的封建君主制,以辛辣尖銳的筆鋒針砭當時的社會現狀,而且吸引了大批志同道合者。該報撰稿人羅伯特.普魯茨後來回憶說:「普魯士和德意志擁有的一切年輕的、有新鮮自由思想的或者(作為政府抱怨的聯盟者的)革命思想的天才都到這裡避難來了。他們使用各式各樣的武器,進行鬥爭,莊重、嘲弄、博學、通俗,今天用散文,明天用詩歌,為著共同的目標而結合一起,書報檢查官和警察與他們的爭鬥是徒勞的……」(4)結果,沒幾個月,《萊茵報》就因激怒了德國政府而被查封。(待續)
(4)戴維.麥克萊倫著《馬克思傳》中文電子版,第57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雖說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創立了共產主義思想,但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則公認是馬克思。
  • 這件事足以表明,馬克思對待兒女並不像他的崇拜者們描繪得那麼開明,也有專制的一面,在這一點上他的控制欲也是顯而易見的。
  • 在馬克思身上,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面對著比自己強大得多的社會秩序,他被壓制的控制欲同樣也轉化成了反抗和破壞這種現存秩序的強烈衝動。
  • 如果說自信是優點,那麼自負便有點過了,自大則不靠譜了,自大狂就可怕了,而一旦自大狂到了以救世主自居的份上,那簡直就是瘋狂了。馬克思便是這樣一個瘋子。
  • 馬克思不但視自己為「奸詐的世界」的對立面,光明、真理和未來的化身,而且自以為有著「像上帝一樣」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能夠造出「擊世的霹靂」,讓「奸詐的世界」這個「龐然大物」在自己的挑戰下轟然倒地
  • 馬克思始終堅持,理論的發展應該先於行動,在發動革命之前,必須有某種理論去說明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以此作為所謂革命的依據。一個人如果不能為自己的行動找到某種合法化的基礎,他就不能領導一場革命運動。
  • 由於傳記資料的缺乏,我們對馬克思的童年知之甚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至少從中學時代起,馬克思就是一個虛榮的人。只不過他的虛榮與財富和地位無關,而體現為對個人名聲的看重和追求罷了。
  •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設想一下,如果馬克思沒有任何個人考慮,純粹只是想獻身「人類的福利」,那麼在論述「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時,他會只強調唯有「為人類福利而勞動」才能達到「我們自身的完美」嗎?
  • 青年馬克思打算獻身人類福利的內在深層原因,並非是對人類的同情和關愛,而是為了讓自己「趨於高尚」,在道德上變得完善;而推動馬克思「趨於高尚」,追求自身道德完善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偉人、完人和聖人,贏得「人人敬仰」的道德美名。
  • 跨入大學校門後的馬克思,自我急劇膨脹,很快就成了一個典型的以救世主自居的自大狂。伴隨著這種個性變化,他的虛榮心也在急劇膨脹——中學時代對於個人道德名聲的渴望迅速地發展成了試圖讓人們把他當作拯救人類的救世主來頂禮膜拜的妄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