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東西德人互相看不順眼
【大紀元2013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子謙德國報導)東德人和西德人互相之間是如何評價的?最近的一項調查令人頗感意外:東德人比西德人自我感覺要好得多,反而是西德人更懷疑自己。自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經過短暫的統一蜜月後,東西德人發現彼此之間的差距太大了。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實力上,更多地體現在思維方式、性格特徵上。
最近一項題為「東西德人之互相評價」的社會調查給出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結果,該調查是由德國新聯邦州高校倡議組織委託阿倫斯巴赫民意測驗機構進行的。
東西德人相互印象差別大
對於東德人的評價,東西德人差別很大。東德人評價自己謙虛(69%)、謹慎(63%)、有創造力(58%)、樂於助人(55%)。西德人對東德人的評價則較為負面:傲慢(71%)、貪婪金錢(57%)、自信(54%)、官僚主義(45%)。
西德人不僅對東德人評價較為負面,對自身的評價也不高。西德人對自己的看法是自信(47%)、有雄心(38%),但傲慢(37%)、官僚主義(35%);東德人則把西德人描述成不滿足(51%)、不信任(42%)、膽小(29%)、節約(29%)。
東德人對西德人的負面評價更多
如果來看看問卷調查中全部選擇負面特徵和正面特徵的情況,則發現東德人對西德人的負面評價更多。在西德人對東德人填寫的問卷部份,平均只有25.3%的人全部選了負面特徵,18.8%的人全部選了正面特徵,總體來講是比較平衡的。但在東德人填寫的評價西德人的問卷中,全部選擇負面特徵的比例高達42.7%,全選正面特徵的則只有4%。
換句話說,東德人對於西德人的評價中總體來說是呈負面的。與之相反,東德人的自我感覺卻非常良好,他們對自己全部選擇正面特徵的占47.1%。與之相比,西德人對自己的評價則要苛刻得多,有21.5%全選正面特徵,17.1%全選了負面特徵。
「年輕人生活在歐洲大家庭」
對於這一不平衡的調查結果,位於原東德地區的圖林根州現任州長李博克內西(Christine Lieberknecht,基民盟)將之歸因於東德人的思維特徵。她認為,不斷的自我反省、密集的辯論根植於西德人的文化中,來自於獨裁國家的人是不怎麼明白這些的。
李博克內西認為,年輕一代生活在歐洲、甚至世界大家庭之中,東西德之間的差別對他們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對於年歲大的人,他們對來自德國其它州的人的印象則跟他們是否有機會產生共鳴有關。不論東部還是西部,在傳統地區長大的人都不會對別人說三道四。李博克內西是一個基督教牧師的女兒,在圖林根的一個小鄉村長大。
冷戰遺禍尚未根除?
原東德聯邦州梅前州州長澤樂林(Erwin Sellering,社民黨)則抱怨這一調查結果是西德人又一次高高地舉起了對東德人進行道德說教的手指。他批評說,因為東德被描繪成一個不合理的國家,所以那裏連一點點好的地方都沒有。
澤樂林將東西德人之間那種一如既往的成見歸因於冷戰留下的烙印,那時候,因為人們要在政治上劃清界限,相互之間的籠統評價都以負面為主。
消除隔閡尚需時日
柏林牆倒塌時,生活在原東德地區的瑪麗耶•蘭茲伯格(Marie Landsberg)只有六歲,她對那時候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甚麼印象,只記得幼兒園摘下了昂納克的照片,令她茫然若失。昂納克(Erich Honecker)是前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蘭茲伯格出生在東柏林,在統一的德國長大,現在她是「第三代東德人」社交網絡組織的項目經理,這個組織有大約2000名會員,全部在1975到1985年間出生於東德。他們聚到一起,想搞清楚的問題是:東德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的?這些意識形態遺產今天是如何影響人們的?
「第三代東德人」致力於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但有時候並不那麼簡單。蘭茲伯格說,即使他們今天跟自己的父母在談論一些事情時仍然很困難。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的歷史、曾經的生活遭到了貶損。蘭茲伯格建議她父母一起去參觀位於柏林的秘密警察博物館,但迄今為止父母都堅決拒絕。
(責任編輯: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