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陸政治

三中全會後國企改革將引爆激烈肉搏戰

【大紀元2013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雙綜合報導)圍繞國企改革所涉及到的利益瓜分重新洗牌、內部龐大的權力、財富轉移,料將引發新一輪激烈的肉搏戰。

被外界盛傳三中全會前「夭折」的國企改革,在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顯示,涉及國企改革議題的幅度超出外界預期。

11月15日,中共官方拋出的三中《決定》顯示,在16個部份共60項的改革議題中,國企改革的內容緊跟第一部份總論後面,相關內容出現在第二、第三部份內容中的第5-10條議題中,包括明確國企產權,資企分開、允許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企改革,政府減少行政干預等壟斷行為,以市場為導向,公平競爭等內容。

角色微妙轉換 政府成國企大股東

三中《決定》第6條提出,將原來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從原來的企業資產日常管理轉變為對國有資本的管理,以管資本為主進行國有資產的監管、授權運營及資本運營,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此外,允許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國有資本投資項目。

換言之,政府希望通過對國有資本的管理提高效益,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相對於資產管理,能更靈活、機動的對資本進行管理和運用。政府從原來既是老闆又是經營者的雙重角色轉換為大股東,通過對國有資本的控制,滲透到各個關係國家安全、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與領域。

另外,《決定》第7條還提出,政府成為企業股東,政府通過企業的股東大會及董事會進行對其資本的職能管理,而企業本身的經營則由職業經理人及市場進行管理。

江派利益集團拚死阻擊國企改革

然而,江派等利益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早就盤踞壟斷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中共的央企和國企幾乎成了江派利益集團的搖錢樹。自中共十八大之後,出於所謂治國政策的需要,習近平陣營對於國企的「開刀」就一直在進行之中。

周永康的心腹、前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被拿下;廣州移動總經理李澤欣和廣東移動總經理孫煉分別在今年4月和7月被雙規,等等跡象表明,習陣營為拿回國企,借打掉江派大員「殺雞儆猴」震攝其他國企大佬。

2013年3月,李克強曾公開點名批評央企五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電信、中移動,說他們搞「家屬業務」。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國企改革阻力非常大,因國企領導人多是太子黨擔任,他們握有重權,家族影響力大,涉及龐大既得利益,要改革等於從他們手中搶蛋糕。

習、李的任何改革都勢必衝擊到江派核心利益。這次習、李對國企大幅度改革,實質上是權力、財富的重新分配,從江派等利益集團手中將權力繳回來,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阻力。

國企超強壟斷 民企能從改革中分一杯羹?

此外,《決定》第7-10條還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有意打破國企「一家獨大」的壟斷地位,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破除各種行政壟斷,國企與其他企業進行平等競爭。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

但公告中也顯示,國有資本將繼續控股經營自然壟斷行業,並且強調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以及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則是鼓勵、支持、引導,因此外界認為民營企業仍然面對三重門(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難破。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認為,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是國企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最近十年,國企壟斷地位越來越穩固,且其壟斷地位或者寡頭地位目前受到一些利益集團的控制。

2010年全年,中共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6,968.9億元,同比增長三成多;累計實現淨利潤8,489.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央企利潤的80%以上來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通、中移動、中電信等不到10家壟斷企業。

而且,中國民企500強合計利潤日平均不及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大石油巨頭2天利潤多。截至2012年底,中國民企500強實現稅後淨利潤4,238.44億元,納稅總額達到4,334.78億元,納稅總額遠超利潤總額。

國企利潤上繳提升 刺激地方政府 民企或更受限

對於目前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各種隱性壁壘,以及對「特許經營」的行業壁壘都導致民營企業的夾縫生存狀態。而處於政府和市場邊界高度模糊的國企,則能利用地方政府的「特權」進行各種壟斷,打破本應是公平競爭的環境,導致經濟結構失衡,重複建設及產能過剩等問題。

對於手握80%以上國有企業資產的地方政府,在三中《規定》第6條提出,到2020年,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至30%。這無疑將對目前依靠賣地作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是一個極大的吸引。

隨著農村土地自由流轉的運行,地方政府必然會尋找下一個能「發財」的工具。而手中握有的國有資產將成為新的籌碼。「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政府退出市場恐怕也將成為一個考驗。而民營企業的發展或將更加困難,因為地方政府更願意發展國企。

企業應收賬款持續猛增 國企三角債危機無解

目前中共經濟危機已經全方位凸顯。從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經濟不斷下滑,曾在今年6月和9月出現兩次「錢荒」,金融危機一觸即發。其中跟國企和銀行關係非常密切的三角債已經成為中共經濟的一個致命點。

據《證券日報》報導稱,截至8月31日,滬深兩市的80家汽車製造企業半年報均已「出爐」,80家上市車企應收賬款期末金額合計1016億元,平均每家12.7億元。其中,上汽集團應收賬款金額最高,達到了205億元。

此外,據大陸上市企業半年報數據顯示,煤炭、鋼鐵、稀土、航運等行業的虧損情況也非常嚴峻。據《中國產經新聞》報導,在32家煤炭企業中,上半年其應收賬款比2012年底持續增長了34.40%。來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前6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應收賬款3308億元,同比增長18.88%。

其中,煤炭行業之一的上市公司「山煤國際」,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應收賬款達到了119.23億元,佔上半年營業收入約25%,與去年同期64.74億元相比,增幅高達84%。

另外「包鋼稀土」應收賬款漲幅更高,上半年共計17.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5.03億元,同比增幅為241.95%。

陝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等學者認為,與上世紀90年代那次「三角債」主要是由於當時央行緊縮銀根導致貨幣流動性不足的成因不同,自2012年以來,企業資金短缺,逐步凸顯的新「三角債」的深層次原因,是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的經濟結構問題。

隨著企業應收賬款持續猛增的情況下,賒銷將企業產品轉化為現金的時間跨度拉長企業資金週轉方面,將加大企業經營壓力。中研普華研究員張寶倉對《中國產經新聞》表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作為一項重要的財務指標,應收賬款在疲軟的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過多的應收賬款可能導致「賒賬」變成「爛賬」,最終蠶食企業的資產負債。

權貴與諸侯挾持 將展開新一輪肉搏戰

江澤民當政時期以腐敗治國,達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也給中共權貴把持的國有企業留下了大量的債務,其中三角債就是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在三角債的惡性循環中,國企向銀行貸款後就進入死債,錢流入貪官口袋,銀行再發鈔票。據央行公佈的數據,最近3年半里,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從60萬億上升到100萬億,增長了67%,中國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

而現時,中共實行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非正常金融控制,引發大陸通貨膨脹嚴重,國家貧富距離加大,國家進入失控的崩裂狀態。

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牟淑慧認為,「三角債」大量出現只是表面現象,反映出來的本質問題是社會信用的缺失,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制經濟,但目前部份企業拋棄了誠信。由於信用體制不健全,導致一個產業或一個地區「三角債」問題屢次出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在2012年《要高度警惕當前新的企業「三角債」問題》中表明,地方投融資平台和大型基建項目成為「三角債」的源頭之一。

裴成榮認為,根據新的「三角債」特點,若要降低風險應該堅持市場化手段。對於一般企業之間的債務循環,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等傳統行業之間循環的債務問題,政府「該放手的要放手」,即便是國有企業,也要考慮用市場化手段來間接處理。

同時,針對地方投融資平台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也被捲入「三角債」的特點,專家認為可通過適當放寬地方政府發債等方式來弱化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所籌集資本可通過財政注資方式補充平台資本金。同時,還應約束地方舉債行為和投資衝動,規範平台及利益相關者的投融資行為,避免債務鏈條的擴張。

國企三角債是習陣營必須對國企動刀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在中共內部分崩,經濟不斷下滑,社會各種利益訴求致衝突頻發,各種觀點主張相互交戰的情形下,中共權貴依靠行政權力以國有資本經營為名行壟斷之實,將國有企業作為自己的搖錢樹,國民財富被中共利益集團掠奪,就連中共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說,今天的中國經濟,不轉型將難以為繼,執政變得異常艱難。恐懼政權崩潰的中共當局被迫再次拿出「改革」祭旗。

美國華府中國問題專家季達表示,圍繞國企改革,必然將觸動中南海與權貴利益集團、地方諸侯等激烈的權力鬥爭和衝突,新一輪的肉搏戰即將登場。三中《決定》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但總體來看,中共當局只想做一些微調,不想改變一黨專政。在缺乏權威和共識的基礎上談改革,只能是緣木求魚。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