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雅:泰緬邊界仍需關注
【大紀元9月2日報導】泰緬邊界難民移工專題5(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泰國美索特稿)緬甸改革開放,泰緬邊界難民及移工問題仍無法一夕間解決,梅道診所創辦人辛西雅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泰緬邊界仍然需要關注與支持。
緬甸克倫族醫生辛西雅(Cynthia Maung)在1988年緬甸學生運動遭軍隊鎮壓之際,流亡至泰緬邊界泰國噠省(Tak)美索縣(Mae Sot),隔年在當地創辦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開始為流離失所的緬甸人提供免費醫療協助。
梅道診所今年向國際社會發出捐款不足的求援訊號,有1800萬銖(約新台幣1710萬元)捐款還無法確認,隨後陸續收到確認,但仍有1200萬銖的缺口。
許多人推測,緬甸政府去年展開政治改革,吸引部分國際捐款轉往緬甸內部,加上近年歐美金融危機,影響梅道診所捐款。
辛西雅表示,「我們不會說捐款從這裡抽離,但我想強調的是這裡的問題仍然存在」,緬甸內部與邊界一直有人流離失所,過去多半是軍事衝突、土地沒收等問題,近來有更多人因經濟變化而流動。
「邊界有更多挑戰」,辛西雅說,邊界的社區組織仍然需要外界支持,許多流離邊界的緬甸人十分脆弱,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
辛西雅表示,梅道診所通常在每年的6月可以確定捐款來源,一次性或一年醫約的捐款佔總經費的40%,一直以來都很有挑戰,今年因為許多非政府組織看到緬甸局勢改變,考慮到緬甸尋找機會,重新調整捐款方向。
這迫使梅道診所減少支出,辛西雅說,這對以社區組織方式經營的梅道診所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往後幾年是否會面臨更大的壓力,辛西雅強調,國際組織應以整體且長遠的角度來看緬甸的發展、對梅道診所的協助,「我想強調的是長期的解決方式」。
辛西雅說,強化現有的社區組織、加強邊界和緬甸內部的網絡,責任就能互相分擔,「如果(泰緬)政府知道問題,也可改善關係並加強合作。」
緬甸高層官員訪問梅道診所時曾向辛西雅公開喊話,希望她也能回緬甸協助醫療發展。面對是否考慮接受邀請返國,辛西雅沒有正面回答。
但辛西雅告訴中央社記者,「提供邊界人口的醫療照顧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流離失所與沒有國籍的人」,她想告訴緬甸政府的是,要透過合作方式提升醫療與教育水準,泰緬兩邊目前就有不同的標準,邊界兩方的合作非常重要。
辛西雅指出,緬甸向來是中央政府控制,現在應將權力下放地方,授權地區醫院,協助地方政府或醫院進行溝通。
梅道診所每年接生約3000名嬰兒,有多數因父母流離泰國沒有身分,國籍也成了問題。辛西雅希望為這些孩童爭取公民權,泰緬政府都不願碰觸無國籍人民的問題,但問題終需加以正視。
辛西雅期盼,梅道診所醫療設備能夠升級,並繼續經營兒童保護中心,提供醫療與教師訓練並爭取書,有朝一日,他們也能回緬甸工作,支持社區醫療中心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