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孫子
【大紀元2012年08月06日訊】孫武,字長卿(前五三五–前四七○年),齊國(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
孫子自幼喜歡閱讀兵法書籍,且讀後有許多心得。這都是他的貴族家庭給他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少年的孫子就已經閱讀了古老的軍事典籍《軍政》;熟悉了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再加上他生於戰亂的春秋時代,從小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實例。大量的客觀的軍事學的學習和薰陶,使孫子對戰爭的認識實現了從感性到理性,從必然到自由的飛躍。為他日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和戰爭實踐,打下了良好和堅實的基礎。
孫武二十歲左右的時候,瞭解他的人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讚譽他「上知黃帝謀,下曉管仲略」,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軍事家。然而,在孫武即將踏上仕途大展雄才的時候,齊國的政治狀況令他大失所望。
齊國自桓公稱霸後,國內逐漸出現了一些實力強大的家族。到齊景公時,高、國、田、鮑四大家族成為齊國最有聲望和影響力的望族。四大家族之間明爭暗鬥,虎視眈眈、互相抗衡。他們之間屢次混戰,導致齊國形勢十分險惡。孫武對這種內鬥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遂萌發了遠奔他鄉去施展自己才華的想法。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是一個很有朝氣的國家。孫武認定吳國是他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西元前五一七年),朝氣蓬勃的孫武,毅然離開樂安的家園,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
孫武來到吳國後,在吳都郊外巧遇並結識了從楚來吳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西元前五二二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借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政局也處於動盪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西元前五一五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近女色。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積蓄糧食,構築城垣,訓練軍隊,舉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因而深得民心。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以便向長江中游擴展,滅楚稱雄。
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看到闔閭即位後富國強兵的舉措,十分欣慰。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完成了十三篇《孫子兵法》的著述.。他決定,將此兵書作為覲見闔閭的見面禮。
這十三篇兵法都論述了什麼內容呢?
第一篇是《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實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第二篇是《作戰篇》,論述了速戰速勝的重要性;第三篇是《謀攻篇》,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第四篇是《開篇》,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第五篇《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第六篇《虛實篇》,論述用兵作戰須採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第七篇《軍爭篇》,論述如何爭奪制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第八篇《九變篇》,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的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第九篇《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還論述了軍隊在各種不同的地形、特殊的地形的處置方法;第十篇《地形篇》,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以及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第十一篇《九地篇》,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明確提出了突然襲擊的作戰思想;第十二篇《火攻篇》,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的問題;第十三篇《間篇》,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
十三篇《兵法》,各有側重,見解精到,分析透徹,波瀾起伏。大作完成,時機已到,孫武經伍子胥反復推薦後,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剛剛寫就的《兵法》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讚。他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說的頭頭是道,是否真能夠實用呢?怎樣才能證明他是言行一致的人呢?吳王便對孫武說:「你的《兵法》,我已經逐篇拜讀,實是受益匪淺。我想知道實行起來的效果,可否小規模地演練一下,讓我們見識見識?」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道:「先生打算用什麼樣的人去演練?」孫武答:「隨君王的意願,用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不論高低貴賤,也不論是男是女,都可以。」吳王想看看孫武的真才實學,便派宮女來參加演練。
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一百多人集中到皇家的演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孫武向宮女們宣佈紀律,又在訓練場上設置行刑的刀斧刑具,又再三申明軍紀,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巳定,孫武站在指揮臺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他問道:「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後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視前方;向左,視左手;向右,視右手;向後,視後背。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准。你們都聽明白了嗎?」宮女們回答:「聽明白了!」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元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將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當場殺掉了兩位隊長,繼任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託辭不來。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憣然醒悟,向孫武道歉,認錯,遂拜孫武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從前五一二年到前五O六年,孫武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幾次大勝強大的楚國,最後逼得楚王遷都。從此楚國在各國的地位、聲望就開始走下坡路,而吳國則越來越強大。夫差繼任吳王后,吳國要戰勝的第二個對象是越國。孫武和伍子胥、吳王夫差共同指揮,在西元前四九四年大敗越王勾踐於會稽山,勾踐只得向吳國屈辱求和。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開始向北方中原地區挺進。到前四八五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三年後,吳國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在這次盟會上,吳國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爭得了盟主的地位。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諫言: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誅勾踐,以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製造藉口,逼其自盡,甚至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袋裏,拋至江中,不予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的現象在一些寡恩少義的君主那裏還是有市場的。對伍子胥如此悲慘的結局十分寒心,對夫差也徹底失去信心。於是便悄然離去,息隱深山。離開喧囂的塵世,回歸清新的自然。孫武再次伏案筆耕。他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實踐經驗,再次修訂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
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帥」,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孫子兵法》最著名。這短短的十三篇五千餘字的《孫子兵法》,包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理論及深刻哲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
《孫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八世紀傳入日本,十八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二十九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孫子兵法》這本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偉大的軍事著作,是孫武對世界軍事理論建設和發展最卓著的貢獻。
從古至今,古今中外的著名軍事家與軍事理論家對《孫子兵法》一直十分推崇。這本書不但對世界各國的軍事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國家政治、經濟、外交、管理等各個領域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東方聖經兵學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