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姜子牙
【大紀元2012年03月24日訊】姜子牙。名姜尚,又名姜尚,又稱師尚父,太公望,齊太公,呂牙,子牙。炎帝的後裔,是炎帝的五十四世孫,伯夷三十二世孫。
姜子牙雖是炎帝的後代,但這個身世並未能給他帶來甚麼榮耀。在未能遇到周文王的大半生裡。姜尚一直過著窮困潦倒,動盪不安的生活。青年時,他自認為學得了滿腹韜略,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家出一份力。懷著報國之志,來到商的都城朝歌(今河南省唐寅縣)。然而現實並不像他想像的那般美好,他四處尋人求職,仍得不到當權者的賞識,最後只弄到一個極小的官職。
姜尚眼見紂王荒淫暴虐,忠臣受害,奸佞當權,自己前途渺茫。氣憤不過,辭去官職。為了生活,他去幫人家宰牛賣肉,人家嫌他手腳不利落,將他辭退;他又跑到黃河邊上的孟津去賣酒,他不會做買賣,又虧了本;賣傘趕上天旱;賣扇子趕上天涼;賣甚麼甚麼賠本。民間傳說姜尚最後要了三天飯,好容易有人給了他半快餿乾糧,他剛要拿起要吃,一隻惡犬撲過來咬他的褲腿,彎腰檢棍子來打,捏起的竟是一條蛇,等到甩開蛇,乾糧也被狗吃了,張口剛要罵,一隻烏鴉從頭上飛過,拉的屎正好落在他嘴裡。姜尚活到七十多歲,雖然不得志,但還是很坦然淡定的面對人生。
就在姜尚波瀾不驚的過著每一天,機會來了。聽到西伯侯為了推翻商紂,廣為招賢納士,不少著名的能人,聽到西伯侯廣求賢才的消息,都紛紛跑到周國歸附於他,就連商朝有名的大臣也有跑到周國的。姜尚聽到消息,他也打點好行裝,來到姬昌的西岐城。他沒有貿然去見西伯侯姬昌。他知道自己無名無實,年紀又大,只有用特殊的方式向西伯侯推薦自己,才能得到重用。於是他想出了在文王必經之地渭水溪邊直鉤釣魚的辦法。
這時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正被紂王關押在監獄中。其原因是因為紂王越來荒淫殘暴,嗜殺成性。許多文武重臣被其用殘暴的手法殺害。甚至害死後被剁成肉醬,竟讓臣子們分食,以此來警戒那些反對他的人。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只因歎了口氣,說了句「太過分了!」便被囚禁起來。
姬昌悶坐在監牢裡,無所事事,忽的想起早年在黃河邊上得到一幅圖,(近似於今天的陰陽八卦圖)當時,只覺得好玩,便記在心裏。此時,越想越覺得這幅圖深奧莫測,蘊藏著許多變化和玄機,便潛心研究起來。監牢單調枯燥的生活,使他心無旁鶩,一心求解。終於悟出了其中玄妙,把它演繹成八八六十四掛,三百八十四艾,這就是被後代傳頌的《周易》。
不久,西伯侯姬昌的臣子們將美女、駿馬和珠寶獻於紂王,姬昌獲得自由,回到故地。此後他採用韜晦之策,積蓄力量,勵精圖治。他多方招攬賢人,卻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心裏很是煩悶。
一天,西伯侯姬昌心事重重的出門打獵,出門時,他用八卦推演了一下,得出來的是:「非龍非彪,非熊非羆,所獲者霸主之輔。」心裏感到很是驚奇。他帶著眾人一路前行,走到渭水的支流溪水岸邊,忽見一老者端坐水邊垂釣。老者鬚髮皆白,卻腰板筆挺,雖身著布衣,卻掩飾不住的透出仙風道骨。再看他的釣竿,更是奇特,魚鉤離水面三尺高,沒有魚餌,魚鉤還是直的。
西伯侯姬昌大為驚異,趨步向前,問道:「老人家,你的魚鉤是直的,怎麼能釣到魚?」
老人頭也不回,朗聲說道:「此鉤不釣魚,不釣蝦,專釣龍子龍孫,這叫願者上鉤。」
姬昌霍然醒悟,此人就應是卦中的「輔臣」。忙深施一禮:「先生可否借一步說話。」
老人拋了魚桿,傳身站起來:「大人就是要招賢納士的西伯侯?」姬昌道:「正是本人,先生高姓大名?」
「小老兒姓姜名尚,字子牙。」
西伯侯拉著姜子牙的手,坐在河畔的石頭上,兩人攀談起來。姬昌發現姜尚是一個目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有理有據,頭頭是道。
西伯侯姬昌請姜尚同自己一同上車回到都城,很快就任命其為國師(最高武官,相當於元帥)。
姜尚被任命為國師之後,政治、軍事才能很快顯露出來,姜尚為西伯侯姬昌定下:「修德以安內,施奇以謀商」的大政方針。在具體事物上,良策迭出。彰顯出政治清明,表現在國力倍增。西伯侯則展現出賢明之君的風範,事事與姜尚共議,君臣配合自然默契。
周,迅速興盛壯大起來。
在姜尚的謀劃下,西伯侯姬昌開始進行擴張。他一方面爭取方國,一方面對敵對的方國部落髮動一系列的戰爭。他首先調解了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陝西大荔東)之間的矛盾,爭取到兩國做自己的同盟。隨後,他帥兵西征犬戎和密須(今甘肅靈台西)取得了勝利。接著渡河東征,攻克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
獲勝後,西伯侯又征崇國。崇國是商朝西部的重要同姓諸侯,有相當強大的兵力。周軍傾其全力,並用鉤梯,沖車等攻城器械,攻陷崇城,一舉滅掉崇國。在這次戰爭中,崇人很多被殺死,大批人成為周的俘虜。西伯侯姬昌佔領崇國後,為了鞏固已有的勝利,並繼續向東發展,乃徵調大批奴隸,在泮水西岸修建了都城豐京(今陝西長安西北)。
姬昌遷都於豐都後,開始形成了商朝西方各方國部落的中心,並對商朝形成了步步進逼的勢態,至西伯侯姬昌晚年,姜尚已幫助周形成「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
約西元前一一三四年,西伯侯姬昌病逝,他的長子伯邑考當年亦為紂王殺害。次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
周武王姬發即位後,對姜尚更是推崇備至,拜其為師,稱師尚父,還娶了姜尚的次女為王后。姜尚助姬發推行德政,施仁於民,使周政通人和,諸侯多來歸附。
這個時期的殷商在暴君紂王的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姜子牙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周武王姬發繼位九年時,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將都城由豐遷至鎬,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兵先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西伯侯姬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經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看到,不少實力很強的諸侯並沒有到孟津歸附。所以此時伐紂,時機還不成熟。姬發在全軍度過黃河之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又過了兩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忠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亡國在即。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箴口不言。姜尚向武王提議,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掛,得兆像大凶。姜尚對《易經》可謂大師級人物。他知道「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易經》)的道理。掌握卦義的規律,就是尊崇德的內涵。我正義之師就是崇德之師,崇德之師必有神助,何怕卜凶。
姜尚決定出兵。
毅然率兵車三百乘,警衛武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離朝歌七十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四千乘在等待會合。
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上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十七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陣前發表了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殺敵,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的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效命,反把武王看做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北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亡,商朝由此滅亡。
姜尚的一生,是沉靜而傳奇的一生。從一文不名,到入周拜相,看似偶然,時則必然。中國有句古話:「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德大用,小德小用,無限大穹,自有安排。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勵,轟轟烈烈又高深莫測,實乃大智大慧、全智全能的人物。縱觀其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治國、經濟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太史公司馬遷也說太公的軍事戰略思想是後世兵家一直遵循的圭臬。因此說,姜太公稱得上是中華兵家之鼻祖,戰略之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