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誦(1)
取我衣冠而褚(2)之,取我田疇而伍之(3)。孰(4)殺子產,吾其與之(5)!
我有子弟,子產誨(6)之;我有田疇,子產殖(7)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8)?
註釋
1.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豐卷將祭,請田焉。弗許,曰:『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子張怒,退而徵役。子產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豐卷奔晉。子產請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2. 禇:音楚,貯藏。
3. 疇:音酬,田地。伍,指戶政編制。古代基層的戶政編制,以五家為一單位,即一伍,並按此編制課稅。因子產作封洫,即整治全國田地的疆界、溝渠,重新分配;承認私田合法性,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按田畝數量課稅。此措失損及貴族私利,因而言田產被奪取。
4. 孰:音叔,誰。
5. 與,助也。其,語助詞,將也。吾其與之,是說我將幫助他。
6. 誨:音會,教導。
7. 殖:栽中、繁殖。
8. 嗣:繼續﹑承繼。
賞析
子產是春秋時代鄭國的大夫,於昭公時為相,從政期間使得鄭國富強,百姓有禮。由於他不以利益為尚,而以禮義和全民的福址做為施政的考量,認為「為善者不改其度」、「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左傳•昭公四年》),重新分配田地,擬定軍賦制,觸犯到了許多人維護自己的私心,所以從政第一年招到許多攻擊,鄭人氣恨到作歌想殺他。但是經過三年,鄭國上上下下,從貴族到百姓都感受到了禮義教化所帶來的祥和,以及放下私利為他人著想後得到的更多好處,於是又倒過來作歌讚美他,覺得如果沒有子產,簡直無法生活。
《史記•循吏列傳》以高度評價來讚美子產的政績,說子產為相一年,就使得浪蕩子不再輕浮嬉戲,老年人不必自己提重物,小孩子用不著下田耕種;兩年以後,市場上再也沒有哄抬價格的奸商;三年後,人們晚上睡覺不必關門防盜,路上沒人撿走別人的失物;四年後,農民收工時都不用把農具帶回家了;到第五年,國中男子已不必再服兵役(因安定無戰事),遇到喪事也不待教令就知道要執禮與哀戚。鄭國人對子產前後評價的兩極,說明了眾人所說的好,常常不一定是真好,眾人所說的壞,也不一定是真壞;因為人們常以利益來作為是非判斷的準則;但真正的善與惡、人們所追求的長久幸福,卻必須用更高的道德尺度才能衡量與實現。
參考語譯
搶走我的衣帽家產去收藏,奪取我的田地重編來發放。如果誰想殺子產,我一定會幫他。
我有孩子,子產教育他。我有田地,子產讓作物生長。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
摘自《古詩選讀》文津出版社 提供
【古詩選讀(附吟唱光碟)】邱宜文主編 文津出版社
「誦詩三百、歌詩三百」,詩歌本為最精煉且富音樂性之文學,古以弦歌雅樂,匡正民心。本書選錄唐以前最富代表性之詩篇,加以註釋賞析;並集合兩岸傑出音樂工作者,重譯古譜及吟唱,還原古代笙歌吟詠之風。全書內容含古歌謠、《詩經》、《樂府》、《古詩十九首》、魏晉南北朝詩作等約90首經典篇章。附錄光碟曲目選自唐《風雅十二詩譜》、明《魏氏樂譜》、清《詩經樂譜》,及今人創作曲等,優美純淨,重現古廟堂大雅之聲。希望提供國人一份可資潛移默化,達成溫柔敦厚詩教目的之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