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新澤西

《哈佛兩姐妹》家教法則探討

第一篇:總綱

  學校、家庭和社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對於個性教育,家庭則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橫貫中西文化之精華,縱取古今文化之精萃,融子女之天賦,因材施教。

  在這一理念下,我們歸納出此法則介紹我們如何把這一教育理念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的一些具體措施。希望能為家長、學子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更能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注入一種新的思維。

  我們認為家庭教育,要以家庭建設為起點。父母和子女關係融洽,上下同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父母與子女溝通不良,互不信任,則事倍功半。

  學習上要重效率,講方法。要以激發孩子的求知慾為主,輔以刻苦精神的熏陶和磨練。施教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不打疲勞仗。

  培養子女,要尊重孩子天性,因勢利導。識才、量才和用才三者並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子女才賦和潛力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施教時,行為規範宜嚴,藉以增強孩子的紀律觀念,規範孩子意志力和刻苦精神;思維方式則要靈活,以激勵孩子的原創思想和開啟孩子的主觀能動力。

  精英的培養,又要高出一層,要以建設孩子的心靈為本,教孩子方方面面的技能為輔,兩者缺一不可。有大志而無學識的人,只會誇誇其談;有學識而無大志的人,只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玩弄雕蟲小技。

  教育,要做到心正術明。要入俗而不隨俗;要敢於創新,不要墨守成規;要勇於挑戰自我,不要裹足不前;要有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這樣的家教法則,上不埋沒天才,下可助上才晉為上上才,中才成為上才,下才變成中才。

  

第二篇: 家庭建設

  用團隊精神來建設家庭雖然不是家庭建設的全部,但卻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談到團隊精神,很多人往往把它看成洋人的專利。其實不是這樣,一旦我們把西方的團隊精神與中國文化中重視的家庭觀念相結合,它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念、空洞的口號。而是人人可行,行之有效的一把家庭教育利器。

  學習團隊精神,要從家庭做起。 在孩子小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做項目。有困難了,大家一起討論;問題解決了,一起擊掌高呼「Team Work 」(團隊)。明明一些問題,父母可以自己解決,也不應一手包辦,要鼓勵孩子參與,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 久而久之,家庭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一支團隊。孩子成了團隊的一員,便要遵守團隊紀律,堅守團隊原則,而不是做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團隊精神和家庭觀念的揉合,使得孩子們在追逐自己成功時,也關心他人。家庭團隊觀念在兩姐妹的成長過程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像姐姐為了保證妹妹安全上壘就放棄了自己再次進軍全國化學決賽機會;妹妹為與姐姐同進退,放棄當校刊主編。

  融洽的家庭團隊的建立, 使得每個成員有需要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坐下來討論、探索。父母的人生經驗和社會閱歷得以用來填平孩子成長路上的坑坑窪窪,孩子的意見可以提醒父母兩代人的不同思維。這樣上下同心,凝聚每一個人的智慧和特長於一人身上,去出擊、去競爭。 想想看,一個人凝聚幾個人的力量去奮鬥,成功的機率是一人單打獨鬥的幾倍?

  家庭團隊的建立不僅促進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也為孩子的社會活動提供行動指南和參考。

  很多家長對他們十幾歲孩子表現出一種無奈。儘管他們有知識有能力在孩子需要時幫孩子一把,可是孩子總是以個人隱私為由拒他們於千里之外,我行我素。輕者,搬奇弄怪,埋沒了自己的才華;重者犯罪賣身,殺母弒父令人唏噓;父子反目,母女結怨也就不足為怪了。

  可是回頭想想,如果這些父母能早早地地在孩子的心田裡播下家庭團隊觀念的種子,使得孩子在進入青春叛逆之前就體會到團隊的作用和家庭的價值,又會是怎樣呢?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團隊精神不是遙不可及的理念,它不抽象。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像一匹無形的千里馬,就看我們是不是那識馬的伯樂。

  

第三篇:識才、量才與用才

  家庭教育的最高宗旨是最大程度地發揮孩子的特長和潛力,要因才施教。

  因才施教的第一步是如何識才。

  坦率而言,它需要父母的大量付出和努力。「培養孩子從零歲做起」是不錯的,但是要父母從孩子的零歲做起,認真地觀察和仔細地研究孩子。 孩子認識世界,父母認識孩子。從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上自然流露出的天賦和個性中,了解到孩子的特徵和習性;在孩子與同齡孩子的互動和群體中擔當的角色,投影出孩子以後可能的發展趨勢。在生活中,了解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思維型還是奔放型,性格是獨立還是比較依賴。這些不同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以後父母如何因勢利導。

  在孩子的啟蒙階段,鼓勵孩子對各種事物多加做嘗試,但不要施加壓力。目的不是要孩子在哪一方面迅速地突出出來,而是進一步捉摸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興趣和特長。

  因才施教最關鍵的是如何正確地認識孩子的才幹、特點、潛能和弱處。只有做到這一點,以後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父母要做孩子的伯樂,孩子才會成為父母的千里馬。

  因才施教的第二步是如何量才。量才時要多做橫向比較,要用大尺,從全國、全省、全縣或全校的角度去衡量孩子。 了解孩子在各個宏觀尺度下,在正態(群體)分布中所處的位置,並研究這部分孩子在不同條件下的成敗的實例做為參照。量才時切忌主觀、孤立地看問題,不要只看自己孩子的進步,忽視其他孩子也在成長。

  用才時,施小策和定大計,兩者並進。在施小策時,可以利用孩子某個小特長,在小事情上把它利用和發揮一下。比如,我們利用二女兒能做伏臥撐的特長,先練一陣,然後在體育課上擊敗大男生。這樣的小計巧一可以輕鬆地幫孩子建立信心、樹立形象,二可以拉近孩子與父母的心理距離。

  在定大計時,第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長遠切實可行的目標;第二不要人云亦云地隨大流。要堅持有利長遠目標的就做,反之再好也不要心動。因為任何事情都有雙重性,往往從別人那裡看到的或聽到的只是一面之詞,如不認真分析、反復推敲,盲目而趨,可能不得其長反獲其短,偏離了自己的方向。

  長遠目標的實現,可以一步一步的去落實,在每一步要看清得與失對長遠目標的影響。具體的可以先立今年的目標,根據今年的目標的實施結果再擬下一年目標。選定目標時盡可能具體量化,定目標的最高境地是找出對長遠目標既有必要,而且孩子經過努力後也可以達到的目標。一旦目標定了,要做好針對性地準備,爭取全勝。成功了,讓孩子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要再加點小要求,直到踢到鐵板為止,那樣會挫折孩子的積極性和發展勢頭。如果失敗了,不要指責孩子,但一定要找出原因,同時來個縱向比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以勵再戰。勝負不在一時,世上沒有絕對的事,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正確地剖析一事物的利和弊,並且靈活地利用和發揮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