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藝術 中國古代印章
中國印章是中國篆刻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融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把廣博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印章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印章又稱璽、 等,各朝代稱呼各不相同。
印章的稱謂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制定了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令丞」。當時規定,皇帝使用的印獨稱「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
漢代基本沿襲秦制,《漢舊儀》中規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自此「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但是漢代的印章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後來,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唐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將「璽」改稱為「寶」。唐中宗即位後,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稱謂並用。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風格各異 歷朝歷代的印章
印章的形狀無論官私,通常為方形,也有少量是圓形、長方形、橢圓形或其它幾何形制。刻印章印石主要以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赤峰石為原料,田黃石最為名貴,為製印者所鍾愛,雞血石、凍石也較名貴。此外,印章用料還有金、 銀、銅、鐵等。
古代印章背部有鈕,如龜鈕、獅鈕、魚鈕、龍鈕、虎鈕等等,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印鈕藝術。
戰國印章大多為銅鑄,也有玉製,有官私之分,有姓名璽、古語璽、圖像璽等,印鈕多為鼻鈕。秦代印章繼承戰國璽鈕特點,鐫刻粗獷、率意,官印蒼古威嚴、整齊而不呆板;私印蒼潤秀麗、自然隨意。漢代印章是中國篆刻藝術史上的高峰,特別是皇家印製作精美,以白玉為材、螭虎為鈕,文武百官印以黃金為材,按官階不等有魚鈕、鼻鈕等。三國兩晉出現鍍金、鍍銀印,出現了辟邪鈕式。
唐代以後,印章從一般實用品逐漸演變為可供欣賞的藝術品。同時,篆刻藝術從實用印章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體現審美情趣、審美理想,抒發情懷的表現藝術形式。唐代印章官璽傳世甚多,而私印較少,官印多鼻鈕。唐代以後有金銀、寶石、翡翠、珊瑚、琥珀、蜜蠟、黃楊、竹根、玉製印章。
宋代,隨著文人畫的發展,鑒藏書畫之風日盛,文人學士喜歡鐫刻別號印、詞句印、室名印、鑒藏印等印於書畫作品上,把書畫、篆刻融為一體,使之相得益彰,印章真正成為中國獨特的一門藝術。
明清兩代是中國印章藝術的鼎盛時期,印章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流派紛呈,風格各異,並出現了一些篆刻名家。明代的文彭是素負盛名的篆刻家,他治印力求復古,筆意秀潤,力法光潔,被後人稱為「篆刻之祖」。清代的鄧石如治印鋒姿挺健,刀法和筆法融為一體,自成一格。清代的趙之謙以當時出土的秦漢泉洗銘文入印,別開生面,風靡一時。
清代私印銅印少見,大多為石章。民國時期印章多為石章,繼承清代特點,除石外,還採用木、竹、玉、金、銅、鐵、有機玻璃、橡膠等材質,以西泠印社印章較為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