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茗茶分類
60年前勤儉、樸質的台灣社會,飲茶文化早已形成「北包種,南烏龍」的局面,分別代表著清香包種和紅水烏龍兩大半發酵烏龍茶的成熟工藝。
在分類上,還有三峽的綠茶、魚池的紅茶,整體觀察台灣近代茶文化,留下了:紅茶、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四大印記。
由於近三十年來,台茶一味地走向清香口感,不但80年代崛起的高山茶是清香茶,連凍頂烏龍茶也全面地改為半球型的包種茶,使得全台明顯只剩下白毫烏龍還保留傳統烏龍工藝,遺忘了半世紀凍頂烏龍的古早味,更丟失了百年古法烏龍,連同失去百年先民移栽豐富多采的烏龍茶種--有古安溪種、古武夷種等,古種和古法一起丟失,古法烏龍茶的內韻深遠古奧幾乎消失在現代茶席上。
◎綠茶:
是一種不發酵茶,因製法不同分為蒸菁綠茶和炒菁綠茶,前者專銷日本,後者銷北非等國家,是台灣1980年代外銷最多的茶葉。目前,特色茶如分佈於三峽地區的「三峽碧螺春」,外觀新鮮碧綠,牙尖毫多,茶湯碧綠清澈、鮮活爽口。還有產於花蓮瑞穗鄉的「蜜香綠茶」,為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葉以綠茶製程加工而成,有獨特的蜜香。
◎文山包種茶:
產於台灣北部山區鄰近烏來風景區,以台北縣坪林、石碇、新店所產的包種茶最負盛名,外觀呈索狀,色澤翠綠,茶湯蜜綠鮮艷,略帶金黃,香氣清香優雅似花香,有蘭花香和玉蘭花香,滋味甘醇華潤帶有活性。包種茶著重香氣,香氣越濃郁品質越高級。
◎半球形包種茶:
以「凍頂烏龍茶」聞名中外,凍頂茶原產於台灣中南部鄰近溪頭風景區(海拔500~800公尺山區),近年來擴展到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坑)、竹山鎮(照鏡山)等茶區。
因製作過程經布球捻揉(團揉),外觀緊結成半球型,色澤墨綠,茶湯金黃亮麗,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甘味十足,飲後回韻無窮,是香氣與滋味並重的台灣特色茶。
◎鐵觀音茶:
清朝時來自安溪鐵觀音茶種,最早種於南港山區,現以台北近郊木柵鐵觀音最具特色。目前在梨山、阿里山也有栽種。
屬於半發酵茶,製法與半球型包種茶類似,特點是茶葉經初焙未足乾時,將茶葉用方形布塊包裹,揉成球狀,並再布包外轉動揉捻,再將布包放入文火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彎曲緊結,如此反覆進行焙揉,茶中成分藉由焙火的溫度轉化成香味,經多次沖泡仍芬芳甘醇。茶湯橙黃而紅,味濃而厚,微澀中帶甘潤,有醇和的弱果酸味的成熟風韻。
◎白毫烏龍茶(椪風茶):
白毫烏龍茶為台灣烏龍茶中的名茶,全世界僅台灣產製,以茶尖帶白毫越多、色澤鮮麗多彩則越好,其外觀不重條索緊結而講究顯毫,枝葉連理,精製後茶葉呈白、綠、黃、褐、紅五色相間,鮮豔如花朵。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九色絕品,五色為好茶、七色為桂冠,白毫烏龍茶乾色澤多彩也代表滋味風韻繽紛,每種一色澤其實也可代表一種香型和味韻。上等白毫烏龍茶湯呈黃金琥珀色,具熟果香、蜜糖香及愛玉氣息,滋味圓柔醇厚、清涼退火。
◎高山茶:
一般台灣指的高山茶是指種植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茶葉,海拔越高「高山茶味」越重,通常以半球型烏龍茶為主要品種。
海拔1,700以上梨山地區有機栽培的烏龍茶,因高山氣候寒冷,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茶葉嫩芽含兒茶素類苦澀味較低,茶胺酸、可溶氮等天然甘味成分提高,且芽嫩葉軟,葉肉較厚,果膠質含量高,因此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柔滑,甘味厚重帶活性,香氣淡雅,茶水蜜綠鮮黃,耐沖泡,多飲不膩,是飲茶上上之選!
◎台灣紅茶:
日治時代,從印度阿薩姆地區引進大葉種栽種於日月潭附近,近年來,發展推廣台茶18號紅玉和蜜香紅茶,紅玉是台茶交接的新品種,具有天然的肉桂香和淡淡之薄荷香。蜜香紅茶則是由茶小綠葉蟬咬過之茶葉以條形紅茶製程加工而成,在醇和的紅茶中具有獨特的蜜香。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