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是一連接著現代與古代的臍帶,它將古代的光華精粹遺留了下來,它將古人的智慧結晶保存了下來,然後再歷經了滄桑的淬鍊,將文明自信的光輝揭示予後人,讓古與今超越時間的恆遠而交流。
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古人的智慧成就了今日,如果廢墟能將古代的文明養分傳承給現代,孕育出現代的深厚文化,那廢墟就如同臍帶,如同母親對子女的付出與奉獻。
回溯歷史,在歷史的變遷中也有著許多不凡的廢墟,它們千古屹立著,有如一慈祥的長輩靜靜的站在一旁,觀望著古時、現在或是等著無盡的未來,萬物的變遷侵蝕出道道的刮痕,每一道增長了它的年歲,也象徵著時代的過去。
像是中國北方的長城,曾經輝煌過,如今已蒼老,卻也繼續延續著長遠的古老文化,上承秦時下承今時,綿延不斷;又如西方的義大利比薩斜塔,從中古世紀屹立至今,不曾放棄而倒塌地堅持著,這精神能撼動無數後人,影響深遠;柬埔寨的吳哥窟,它將神祕留於世人,讓世人慢慢欣賞這飽含典雅氣息的古老文化之美。它們皆將美留於世,使後人驚歎,也讓人從中體會更深一層的文化之旅。
另一方面,廢墟也不只表現於實體建築上,像是貝多芬的音樂思想,也是一廢墟,那一浪漫的音符種子,將音樂帶入另一時代田園風景,留下了更多的美麗;又如胡適的一本《嘗試集》,將中國的文學詩集帶入了現代詩領域,頓時文言成了廢墟,卻也是一文明智慧的累積,我們在使用白話之餘,也需觀覽文言文的美,精煉而小巧典雅,是古人的剔透文思及精神。
不論是怎樣的廢墟,都將被時間拋於腦後,但是他們所遺留的精神卻能源遠流長繼續追逐時光,余秋雨說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而我覺得廢墟是在奔逐、呵護、醞釀、保鮮──時代的每一動作都是思想,因為思想即是文化,不論時代如何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