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 6日電)傳統聚落為金門國家公園吸引人的賣點之一,位於大金門西南隅的水頭聚落,以擁有閩南式古厝和古洋樓群著稱,建築深具特色,見證金門開發的歷史。
水頭聚落開莊有 700多年歷史,現為小金門軍民渡海往來大金門的交通碼頭,更是兩岸小三通客運定點直航的門戶。
由於面向中國大陸廈門,明清時期水頭村民於大陸沿海行船經商致富,興建閩南式建築,清末海運大開後,村民又經廈門轉往南洋發展,帶回歐式風情的洋樓群,因此,金門民間俗諺說「有水頭富,無水頭厝」,意指水頭的建築麗冠全島。
走訪水頭聚落,著名的閩南傳統建築,首推名列國定古蹟的「黃氏酉堂別業」,是在 245年前由有「黃百萬」之稱的殷商黃俊所建,做為黃氏子弟讀書場所,為昔日金門唯一具有園林池沼之勝的建築,曾被民眾票選為最具代表性的「水頭厝」。
此外,黃廷參的三落大厝、18支樑建築群、黃氏家廟、蔡開盛宅、黃天露宅等,無論燕尾或馬背造型,或是細膩的泥塑、交趾陶人物、木雕、或剪黏作品,都值得細細品味,留連其間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水頭先民經商致富,為防範海賊打劫,80年前村民黃輝煌斥資1萬3000銀元,建造樓高11.26公尺的「得月樓」及番仔厝,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四壁均有鐵造的槍架,肩負防禦的任務,現為水頭的地標建築。
「得月樓」旁的黃輝煌洋樓、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及更遠處的黃乃甫番仔厝等,為民國20年代水頭先民往南洋經商致富,返鄉建造的歐式建築,為古老聚落注入洋味。
水頭先民建屋不僅安頓家人,也集資蓋學校教育子弟,民國21年完工的金水國小,為僑資興學的代表性建築,首開西洋巴洛克建築風格引進金門的風氣。
金水國小建築呈現回字型,外圍是西洋圓柱構成的迴廊,中央獨立空間為禮堂,兩旁及後方為教室、辦公室和宿舍,正門西式山頭嵌有象徵純潔的天使雕刻、期許學子展翅高飛的老鷹泥塑,落成時為全島最新式的番仔厝小學,現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展示館。
拜訪水頭聚落時,留下過夜是不錯的選擇。在金管處古厝活化再利用下,多家水頭古厝、洋樓以民宿新貌重現風華,提供旅人追尋金門先民足跡,更體驗水頭住民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