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2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 教育部在開學時,大動員宣示反霸凌動作,只是穿粉色 T恤、貼反霸貼紙,真的有效?專家表示,「成效是有,只是有限」,如果要達到有效止霸,專業輔導人力配制雖重要,但卻不是主要問題,而是必須要發揮社會支持力量來監督霸凌者。
雖然這些活動成效固然引人疑竇,但仍需支持這股效應;因為也能有某種程度的抵制作用;不過要達到真正有效,其實最好尋回30年前,那種鄰里村落等社會支持力量出來,方可奏效。
眾怒難犯 最佳制衡作用
國際教育研究中心亞太區執行長楊益風舉例,在早期社會如果一個惡霸流氓敢在鄉里作惡囂張,全部的里民、婆婆媽媽全都會站出來指責,施暴者將承受千夫所指的巨大壓力,也就不敢過於造次,要有這樣的力量出來制衡,才能達到效用。
為何反霸凌要穿粉紅T恤?其實源自加拿大的一位高中生,他為了聲援一位因穿著粉紅色衣服而遭霸凌的同學,到量販店買了50件粉紅T恤,穿到學校來聲援受凌者,讓霸凌者知難而退。
利用群體大眾支持被霸凌的人,來讓霸凌者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此舉更有嚇阻作用的意涵。因為要讓霸凌者知道「眾怒難犯」,在某重程度上頗具成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知道做這些活動的意義何在,那麼就可能淪為1年發起1天的運動,或是淪為節慶形式,而失去背後的含義;先前有媒體訪問學生,有學生直呼「唉呦!男生穿粉紅色噁心死了!」,倘若建立在不理解的前提下,成效自然不彰。
輔導團進駐 各司其職
其實很多家長對學校有種非理性,卻有其道理的期待。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時,當然希望學校可以馬上處理,但是忽略輔導是需要時間慢慢來改變、解決問題。
楊益風建議,應讓第三團體介入輔導,取代學校原來正常的力量;一般學校老師的義務就是上課,傳授知識,如果班上出現一個問題學生在鬧,老師就必須把課擱下先處理狀況,這會讓老師疲於忙碌,處理班級秩序。
讓額外群體介入後,可以讓老師好好教書,再把問題學生交給專業輔導老師處理,就可以真正各司其職,又能對症下藥。
慈濟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黃韻如表示,霸凌不是只有通報、報案問題,重要的是要從根本探討,加害者與受害者可能從小生於暴力環境當中,這部分就需要從校園走到社區裡去了解,端賴社工的輔導技巧來協助孩子面臨到的問題。
根據犯罪研究顯示,百分之6的少年大約概括了百分之51.9的罪,所以掌握住這少數的高危險群,便可大幅減少校園霸凌機會。
加上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加害者及受害者,都是未來校園霸凌的潛在族群,校園是否有合適的輔導專業協助這些孩子則令人質疑;黃韻如說,尤其社會工作者都只在校園外,直到事情很嚴重時才能介入處理,通常緩不濟急,這就是為何社會工作者要進到校園的一個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