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著沒事,吃飽撐的,思來想去,把這老掉牙的題材,重新掂量掂量,換個筆調、改個角度切入,再來談談一己的認識與觀感,也算是一種創新與對個人的鼓勵吧!
秋思翩翩
咱先談談「秋」吧。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足以令人感傷的景緻,但使人有斷腸之苦的,總是秋天。白居易(樂天,西元772-846)以「立暮」為題,寫了這麼一首七言絕句:
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
這並不只是白樂天一個人的感觸。悲秋,開始於「楚辭」。「楚辭」之前的「詩經」,並沒有悲秋的詩句。「楚辭」的「九辯」是悲秋之歌的濫觴,據說是宋玉所作,其中有幾句可作為代表: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漢代承繼了「楚辭」的傳統,漢武帝的「秋風辭」也帶著悲秋之意: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同時代的「悲秋」古歌,也以此為主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悲秋之歎,經由三國、六朝,傳到了唐代,杜甫的作品中,悲秋詩也非常多。李白所寫的「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詩中,有下列兩句: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不只是這位詩仙不覺悲,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秋思」,就是讚美秋天的作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以來,人們一提到秋天,都為秋天的寂寥而悲傷。可我卻要說,秋日比春晨還引人入勝。晴朗的秋空裡,翻飛在白雲上的一隻鶴,引得我的詩情,翩翩翱翔在碧空之中。)
在草木將凋的秋天,劉禹錫放開了鬱悶的胸懷,任滿腔的詩意飛翔在蔚藍壯闊的秋空裡。在唐朝以前,這樣的詩,是很少見的。
到了宋代,悲秋的愁緒,就逐漸淡薄,而秋天的各種趣味,都被融入了詩中。舉個例子,如楊萬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感秋」,認為秋天是最適於讀書的季節。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書冊秋可讀,詩句秋可搜,永夜宜痛飲,曠野宜遠遊……
他生性自由奔放,因而抑制了悲秋的情懷,從讀書、作詩、痛飲、遠遊中,追求秋天的樂趣,一反過去詩人鬱鬱悲秋的心態,頗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再如同朝范成大,你讀了他的「四時田園雜興」詩,就會明白,對於墨客騷人而言,秋天是愁苦的季節;可對農民來說,秋天是歡收的季節。他們最關心的是天氣:
秋來只怕雨垂垂,甲子無雲萬事宜,
穫稻畢工隨曬榖,直須晴到入倉時。
(秋天一到,最擔心的就是秋雨連綿不斷。當時的人認為,甲子之日放晴是吉兆,萬事相宜。割稻的工作完畢之後,接著就要曬榖。真希望天氣能夠一直放晴到將穀物曬完,收入倉庫時為止。)
總之,中國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影響著子民的一切生計,秋天的種種表徵,也牽動起人們相關的生活起居與心境變化。不管是悲秋亦或讀書天;無論是關心氣候還是遠遊登高,都全在神有意造就與傳播的文化中,成了重要的一環。
月兒圓圓
秋季的重頭戲就是過中秋、吃月餅、文旦,烤肉、看月亮……,林林總總,花樣繁多。
常懷念幼時短暫的農家生活,按著季節在循環往復中,不停的變換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印象中固定不變的是那皎潔的月光、閃亮的夜晚;銀盤似的滿月、玉鉤樣的弦月。望著那一輪明月,將自己化身為嫦娥,浮想連翩。及長,讀了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心裏直犯嘀咕,怎麼會後悔呢?當神仙多好啊,大自在沒煩惱!少女時期,又期望自己能像那賣酒的江南姑娘一樣,清秀一如天上的明月,「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菩薩蠻)擁有白皙柔嫩的肌膚。失眠的夜晚,想到戶外尚有月兒陪伴著「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也就不覺寂寞孤苦了。那時尚未進入社會歷練,覺得歲月就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明月、清風,愜意極了,幾曾識人生戰場之干戈?後來為人妻、為人母,每逢中秋,也不能免俗的吃吃月餅、與稚齡孩子說說廣寒宮裡的傳奇,只是平淡了許多,只因在社會的大染缸裡浸泡久了,不復往昔的純真無瑕。
說來好笑,自從美國太陽神11號太空船登陸月球之後,才赫然發現,中國人幾千年來對月的綺思遐想,全是一場空;對它寄與的無限夢幻,都是虛無。那廣寒宮並不存在,那嫦娥與玉兔、吳剛和桂樹都是虛構!於是許多人的美麗幻想成為科學的失望……
想想月兒跟隨地球不知多久了?也許它比地球還早出生呢,可能它還看見了地球上人類產生的過程哪!可是它從沒告訴過我們真相,這麼多年了,人類對月的了解並沒增加,反而由於太空人留在那兒探測的儀器,得到更多不解的資料,增加更多不知的迷惑。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月震儀」測量月球地殼震動狀況的結果,顯示月球內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層月殼而已,真是玄哪!
時至今日,月兒何來?仍是科學家們的未解之謎。可也因為有了它,紓解了多少怨婦的愁緒,排除了多少痴女的憂傷,給了多少孩童豐富的想像,讓情侶們編織了多少美好的前景。而今走入大法之後,有了不同的生命視野,方才知曉它只不過是史前時期,人類科技頂尖年代的傑作,只是個空心的球體,為夜晚方便行走而放上去的,面對著人的永遠是那一面。
儘管月亮到如今已失去了往昔引人遐想的魅力,可年年難過也得年年過呀!所以每到中秋,依著慣性思考與改不了的固有觀念,各媒體照樣會報導些相關消息,每家每戶到了中秋節,因了它是國定假日而偷得浮生一日閑之外,總也激起了些口腹之欲而應應景──啃幾口月餅、剝個文旦幫助消化,一家望著不再具吸引力的月兒,有一搭沒一搭的胡扯、窮聊,打發時間嘛!
唐詩人杜牧的「中秋」七言絕句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黃昏時分,天上的浮雲都已散去一空,充滿了寒涼之意。皎潔的月亮,在銀河之間靜悄悄的旋繞著,宛如玉盤一般。在我這一生中,並不是每年的中秋夜,月亮都如此的圓,心情也如此的好。到了明年,我又不知道會在什麼地方觀看中秋明月了!)
看來,秋天與明月,是相輔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否則也不可能在神傳文化浩瀚的領域裡,占有一席之地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