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紅水河在呻吟(30)

天生橋一級、二級水電站
韋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7.現狀

天生橋庫區貴州、廣西沿江兩岸人口密度不大,海拔低,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很適宜種植甘蔗、玉米、水稻,還有早熟蔬菜;中國大西南雨量充沛,紅水河也即南、北盤江常年都可以捕魚;興義市、隆林縣城都是大市場,農產品、水產品銷路好,價格較高。因此,天生橋庫區移民在搬遷前的生活比興義市、安龍縣、隆林縣其他農村地區都要富足。

房屋:

對普通老百姓,財富標誌在城裏是房子、車子、金戒指、金耳環;在農村,是吃、是住。誰家哪一餐吃白菜還是吃豆腐,外人不可能一清二楚,可是哪一家是平房,哪一家是瓦房,哪一家是一層,哪一家是一樓一底,全都明擺在那兒,藏不了,收不住。

因為要搬遷,移民們都把餘錢存在銀行裏,都還住在木屋瓦房裏。這是一筆損失,因為物價上漲,銀行裏存款會貶值,那幾年又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更不用說在木屋瓦房裏多煎熬幾年。搬遷後的日子更不好過,尤其是第一、第二批搬遷的移民,許多家庭住在臨時搭建的木棚裏一呆就是好幾年,「如某某家,某某某某家,沒有勞力,補償又少,住的就像狗窩」。

人們一生中就修那麼一、兩次房子,搬遷是機會,無論原來是土牆還是瓦屋,現在一定要修磚房,要修平房。房屋補償低,就寄希望於青苗費、荒山補償、土補安置費等,然而,住在臨時棚子裏已經兩、三年的97年,農轉非移民安置費每人才2,000元,農轉農的一分沒有,許多移民戶沒法建房,忍無可忍才有了8.13事件。後來農轉非每人補發4,500元,大多數移民東挪西借總算蓋了房子。

搬遷十年後的2005年底,巴結中心村在寫給中央的「上訪原因」中還有幾十戶移民沒有建房。

「岑發光兩老人在興義大順加油站附近租房,長子在巴結租黃文利家房屋居住,次子在坪東租韋雲江房屋;外遷頂效移民點還有蘿蔔寒家還搭棚居住;韋宏佳家借錢修房無錢還賬,其妻子丟下兩個子女遠嫁他鄉;李永約家買磚堆在宅基地已經有四年,沒有錢修;李阿雪家(後有敍述)住在民政局搭建的空心磚房裏;還有韋能亮、李國英、梁學成、王宏義等12戶」。「外遷市區的韋元建在坪東租房,子女考取學校又無錢供其念書,其妻絕望離婚,自奔前程;還有王利勝家7人,王利周家5人,梁朝正家5人,杜思琴家4人,梁秀華家,王利珍家等都仍在租房居住」……

中國上億農民工進城或到沿海、到大都市打工,不是住在廠裏就是租房居住,很少有農民工能在城市裏買得起房子。不過每到逢年過節,他們還可以回到老家,回到鄉下,那兒還有幾間木房瓦屋,那兒還有兩、三畝田地、荒地,年輕力壯時外出打工,年老時鄉下老家就是歸宿;而移民們的家園早已被龍王霸佔。

2008年10月,我又到廣西天生橋鎮,距大壩1,000多米的天生橋鎮有部分土地屬於貴州安龍岜皓村,他們有幾十戶後靠移民居住在天生橋鎮。我問還住在修建大壩工程隊遺棄的棚子裏幾戶移民:「這麼多年你們還住在他們丟棄的棚子裏啊」?一位婦女興奮地說:「我們已經在那邊修好了房子,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搬過去」。

從網上看到百色市及隆林政府關於移民的一些材料,從西林縣返遷的隆林移民有許多也還未建房。至2008年底,巴結鎮中心村外遷移民除極少數特困戶,基本上都已經建好房子。房屋早晚要建,可是想想十多年來他們是怎麼過來的。

興義市區及市郊下午屯、豐都,還有頂效開發區、萬屯鎮、鄭屯鎮,有十幾處移民點。市區裏最集中是坪東移民街,有上百戶。因為在市區,每一幢一樓一底或兩樓一底的房屋都值二、三十萬,他們是守著幾十萬家產的窮人。市區裏移民街陳舊、蕭條,是城市裏的貧民窟。移民街的一樓幾乎都不是門面,只是庫房或當作住房出租,一年的收入也不過幾千元。當初為了購買市區裏的宅基地,他們傾囊而出,還要貸款,十年過去,有些還沒有把貸款還清。城市裏的工薪階層,他們的按揭房款需要十幾二十年,他們不憂不愁;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不一樣,總是想著那本錢、想著那利息,今天有工作幹,明天不一定有活路做。

市郊馬嶺鎮龍井移民點是第四、第五批搬遷移民,搬遷時他們有思想上、財力物力上準備,他們有每人8分地,龍井附近有幾座工廠,年輕力壯的男人就在近處打工,與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相比,他們相當於不用租房。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下午屯納灰移民點、豐都東瓜林移民點、飛機場腳下七塊地移民點,都有公車直達,進市區方便,不過到了晚上,許多移民戶也只有老年人和孩子,中年人、年輕人大多都到外地打工或回老家搞網箱養魚。2008年初,網箱養魚的移民都倒大楣。由於凝凍天氣,由於污染淤積,由於不發電關閘……天生橋庫區數千箱鰱魚、鯉魚、草魚全部死亡,本來每箱可以收入一、兩萬,有些地方政府給救災款每箱四、五百,多多少少也是政府對災民的關懷。(本材料前有敍述)。

頂效開發區有兩處移民點,五指山移民點和綠蔭移民點。近十年前搬遷時,無論窮富,大多數移民都是清一色的一層平房;那時頂效原住農民還有些石牆瓦屋。幾年過去,頂效原住農民已經是兩、三層樓房,屋內家當也已煥然一新;而移民點平房依舊,屋內還是當初的水泥地面,家什還是當初從老家搬遷來的舊凳子、舊木床。「我們很少和當地人交往,因為我們的生活太寒酸了」。

萬屯、鄭屯的移民點都在國道線兩邊一字排開,平房大多是一層,大門上的油漆褪了色或是脫落,有些貼有瓷磚,也顯得陳舊。門口是小菜園,在夏秋時節,有些平房被掩埋在包穀林中。要是門口是水泥地板,兩層或三層樓房,一樓是卷葉門,那一定是本地農戶的房屋。

鄭屯移民點公路對面土地不是移民的土地,而是當地農戶的土地,幾年前那一片建了一個大煤場,運煤車、鏟車的劈啪聲、轟隆聲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絕於耳。煤塵隨風飄揚,即使關上門窗,門上的水泥花窗關不住,一旦堵住,又不見光。「那些煤塵就像水一樣,會從門縫兒進來」,「我們都不敢坐在門口,堂屋也只是堆放農具和包穀」,「活人的衣褲、床鋪都洗不贏,香火上的煤灰一年就只有三十夜才打掃」。即使堵住煤塵,那些劈啪聲,轟隆聲無論如何也堵不了。

田地:

外遷移民每人8分田或地,8分田每年收1,000斤穀子,800元左右;8分地每年新品種玉米可收1,000斤,約700元。種田不一定比種地好,因為有些水田原來只是荒地,政府開荒造田賣給移民,新開田既貧瘠又不保水,枯水季節,當地農戶不給用水源,只好拉水或抽水灌溉。無論種田還是種地,除掉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等費用,一個移民一年種田種地的收入可以抵得上一個幹部一個星期的工資。

他們的收入是農民的收入,甚至更少,但他們不得不和城裏人一樣消費,抽水灌溉、用電磁爐、用液化氣,因為他們沒有荒山、沒有森林;老年人過世,還要花幾千元買一塊墳地;除了8分田地,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謀生:

中年人、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打工也並非都能掙到錢。十年來,廣西、貴州農村外出打工的民工返家修建平房、樓房;不過要是他們呆在家裏,一天幹到黑,一年幹到頭,也可能已修了一、兩層平房。

天生橋庫區大多數移民是壯族和布依族,他們的老家水路方便,資源豐富,他們的生活向來比較富足。從前在興義撿垃圾都是從安順地區紫雲、關嶺等極其貧窮的貴州「兩山」地區來的農民。「想當年我們的生活有多風光,現在輪到巴結人撿垃圾了」。開始的幾年,壯族、布依族好面子,那些中老年婦女都是在晚上十二點鐘左右才到各街口翻尋垃圾箱,久而久之,她們也習慣了,光明正大加入到收入最微薄、勞動最廉價的「拾垃圾」隊伍。

2008年10底,我在頂效開發區十字路口看到人數最多的一次,有二、三十個中老年婦女扛著、背著裝有煤粒、煤灰的編織袋聚集在綠蔭移民街路口,一袋一袋放在秤上,賣給打蜂窩煤的「老闆」。頂效拉煤車不少,煤車倒完停下來,她們就上車去打掃,積攢下來的煤灰、煤塵就是她們工錢。頂效開發區是交通要道,是黔西南州另外七個縣到州府必經之路。頂效沒有白天黑夜,她們也沒有白天黑夜,不是去打掃煤車就是到各條路上轉悠,撿起煤車由於顛簸掉下來的煤塊,「那不是黑石頭,那是錢」。回家時人人手上還拿著塑膠袋、易開罐、礦泉水瓶子……我不忍問她們能掙多少,她們自己說:「有時一天能得十來塊」。

對我們許許多多的人,丟棄的東西是垃圾,對於她們,什麼東西都是錢、都是寶。她們臉上沒有笑容,也沒有什麼痛苦,一個人撿垃圾有些難為情,一條街都撿垃圾,那是職業。

工作沒有高低之分,職業沒有貴賤之別,只是收入有多少之差。(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紅水河在呻吟》記錄的是紅水河——珠江水系主幹流沿岸農民的一些現狀,正如戰爭是49年前中國的特徵,階級鬥爭是毛時代的特徵,計劃生育是鄧、江時代的特徵,《呻吟》也許算是我們時代的一個特徵吧。
  • 《紅水河在呻吟》不是小說,不是文學,也很少評論,她只是一堆堆材料,是紅水河及南、北盤江流域農民生活的一些片段,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這一帶農民的某些歷史記錄;從某一角度,她即是當代中國農民的一些生活現狀,興許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的縮影。
  • 紅水河從貴州、雲南交界處的黃泥河口即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至下游廣西桂平大藤峽,全長1100多公里,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水位從天生橋一級785米至大藤峽23米,水位落差達762米。
  •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和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是珠江水系紅水河已建或擬建的十大梯級水電站中的兩個。二級電站81年動工,92年開始發電,投資上百億元…
  • 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大壩都在貴州黔西南州安龍縣和廣西隆林縣交界,安龍縣被淹土地涉及江波村、壩盤村(二級電站)、大灣村、岜皓村(一級),大壩腳下遊是壩盤,高壩就在岜皓村。
  • 隆林縣天生橋鎮詳播村是原詳播鄉政府駐地,全村共有4個社(組),距離高壩只有幾公里,是隆林縣淹沒最嚴重的村組。沿江一帶原來都較為富足,詳播有圩場,又是鄉府駐地,其重要性在天生橋庫區僅次於興義巴結鎮。
  • 1966年春,「四清」工作隊有一位省公安廳下來姓白的處長提議在巴結公社中心大隊一組、四組所屬平橋、同昌一帶造林。時任公社書記唐澤斌找到中心大隊一隊、四隊商量,唐想法到林業局找種子,中心大隊組織一幫年輕人(民兵)開荒播種,自帶伙食,勞動工分由各個民兵社員所在生產隊自行負責。
  • 一組、二組都認為他們應得到總額的40%,而不是40% 由兩組共有。二組把一組告到法院,理由是淹沒的是二組土地,40% 應全部屬於二組,興義市人民法院(1999)義民初字第342號《民事判決書》中,把林木補償40% 中的60% 判給被告者麼一組。
  • 「農村移民補償」第一大項是徵用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共有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塘地、宅基地。在中國,有很多很多 「國家機密」不讓農民知道,天生橋一、二級電站貴州、廣西移民們的家園被淹究竟有多少畝? 按上級規定單價究竟應得多少補償?
  • 2008年8月23日,巴結鎮中心村村民代表王利珍、黃亨興等向市政府又遞交「遺漏項目報告」,共16項,其中第12項、第15項前有敍述,還有一些項目他們不瞭解,我將作一些補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