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顏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們對於顏色的使用在很長時間是五彩繽紛的,同今天人們認識的相反,明朝之前的古人並不是特別的關注紅色。
「色彩」即顏色。但是古代中國「顏色」一詞的意義與今天的並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比如《楚辭·漁父》裡有「顏色憔悴」,《說文解字》裡說:「顏,眉之間也;色,顏氣也。」段玉裁的註解是:「凡羞愧喜憂謂之顏色」,因為「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間」,可見最初「顏色」指的是面色,而非萬物之色彩。
到了唐朝,「顏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義。比如在唐朝詩人杜甫在詩作《花底》中寫道:「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成語「五顏六色」也反映了「顏色」的這種意思。
約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黃帝時期,選擇單色崇拜。黃帝之後,歷經商、湯、周、秦,帝王們根據「陰陽五行」學說
(五行的順序為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黑、赤、青、白、黃),選擇色彩象徵。因為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
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礎上,漸漸以色彩與天道自然運動的五行法則建立關係。他們還根據春夏秋冬自然萬象之變而據五行說選擇服服飾、食物、車馬、住所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五色學說。
中國傳統的五色體系把黑、赤、青、白、黃視為正色。
黑色在《易經》中被認為是天的顏色。「天地玄黃」之說源於古人感覺到的北方天空長時間都顯現神秘的黑色。他們認為北極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國是眾色之王,也是中國古代史上單色崇拜最長的色系。古代中國的太極圖,以黑白表示陰陽合一。
白色在中國古代色彩觀念中,具有多義性。「五行」說把白色與金色相對應,證明中國古人感覺到白色象徵著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純潔、光明、充盈的本質。
紅色在民間象徵吉祥喜慶。
黃色是中心色,象徵大地的顏色。在中國有「黃生陰陽」的說法,把黃色奉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統顏色,為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
青色(含綠)象徵著生機勃發的春天。
先秦時期,中國古代色彩象徵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傾向。孔子出於對周禮的維護,把黃、青、白、紅、黑定為「正色」、「上色」,並把五色與仁、德、善結合,運用於「禮」的形式中。周代崇尚赤色。而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選擇黑色(玄色)為道的象徵。
在這個時期,色彩象徵性成為中國先民把握季節和方位的主要依據。他們把四季冠以色名和方向。春為青陽,方向主東,守護神為青龍;夏為朱明,方向主南,守護神為朱雀;秋為素白秋,方向主西,守護神為白虎;冬為玄冬,方向主北,守護神為玄武。黃為遠古五帝中心的象徵色彩。在中國,黃色具有特殊象徵意義,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徵大地的顏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仍依先人觀物取象的傳統別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後,「易服色與旗色為黑」。
自秦朝後,色彩的象徵逐漸向色彩裝飾功能轉變,中國古代色彩也走向了豐富絢爛的發展。
漢以後的歷代王朝,黃色以近金色的燦爛成為皇家專用色彩象徵,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黃為衣。而歷代的不同的官員服裝採用不同的色彩。通常人們把紅、黃、青、白、黑的混合色稱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漢代常被作為珍稀的極色。在唐代紫色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愛的色彩,紫色邊為高雅之色。
在中國文化中,色彩與工藝,色彩與美術,色彩與詩歌,色彩與風俗等之間密不可分。
在城市建設、壁畫和繪畫方面,對於色彩的運用也是多樣的。比如明朝以後,在故都北京,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住在紅牆黃瓦的建築中,百姓的建築只能是青磚青瓦 。但在雕樑畫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豐富的。民間建築多為黑瓦白牆。
而在距今1500多年的敦煌石窟中,保存著一萬多幅珍貴的壁畫,但不同時期的壁畫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時期主要用紅棕色調,配以藍、黑色;唐朝時期則增添黃顏色,色彩的應用也多彩多姿,明亮而華麗;而宋朝則以藍綠色調為主。
中國畫則主要是通過墨的濃淡來表現畫的神韻,如「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在濃淡間實現超然的藝術境界。「墨分五色」,即焦、濃、灰、淡、清。畫家眼中的水色四季都很分明,郭熙《林泉高致》云:「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
中國畫中並不缺少色彩美,《唐朝名畫錄》中記載李思訓的青綠重彩山水畫曾被唐玄宗稱為「國朝山水第一」。這類宮廷畫色彩多用石青、石綠、石黃、硃砂、胭脂、鉛粉、泥金等,先色勒後填色,色彩絢爛而富麗。而中國人善於運用大自然中大量的礦物質和植物,從中提煉顏料,因此中國畫中的色彩明度和飽和度更加系列和豐富。
中國詩畫一脈相承,常有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關係,詩歌中也是色彩紛呈,蔚成風氣,很多詩人是色彩寫作的高手。以色彩形成的絕妙意境而留名的詩人如崔護,他的《題都城南莊》裡「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成了千古絕唱的詩句。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舖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色彩之美讓人千古玩味。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是一首真正的詩中色彩交響曲:「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類詩人和詩句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不勝枚舉。
漢語中很多顏色詞都有「絲」旁,《說文解字》系部關於絲帛的顏色詞有24個,即紅、綠、紫、絳、緋、紺、絹、縹、緹、素等,可見這些繽紛的色彩是古代絲染紡織業繁榮昌盛的象徵。
中國陶瓷、漆器更少不了色彩的裝飾,各種色彩的釉的發明使器表光輝、瑩潤,從著名的唐三彩到五彩,從青瓷到白瓷、青花到彩釉,色彩功不可沒,彩陶和黑陶是中國古代制陶工藝的第一高峰。中國漆器、紡織品也都圖案精美,色彩絢麗。戰國時漆器裝飾達到空前的水平,戰國時齊國多「文采布帛」,一些古墓出土的絹就有被染成褐、紅、黑、紫、黃等顏色的。
在傳統風俗中,色彩文化更是濃郁。黃色是帝王之色,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築多用黃色;黃色又被視為超凡脫俗之色,是佛教奉崇的顏色,和尚服飾是黃色的,廟宇也是黃色。紅色是中國人喜歡的色彩之一,每到過年過節、喜慶吉日、親友聚會,都缺少不了紅色。紫色是祥瑞、莊重之色,民間有「畫梁紫燕,對對銜泥,飛來又去」。白色是凶喪之色,中國人只遇凶事服白,素衣、素裳、素冠,至今如此。
不過,到了近代,特別是中共執掌政權後,紅色被廣泛的運用,紅色出現了危險、血腥、暴力、極端行為的含義。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