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十大科學新聞 宇宙週期不斷循環
【大紀元2010年12月27日訊】年終歲末,大紀元科學編輯為讀者選出的2010年世界十大科學新聞,以此來回顧展望世界科學的發展動向。
1、宇宙週期不斷循環
今年11月,亞美尼亞埃裡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Vahe Gurzadyan)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發表的研究論文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WMAP探測衛星發現的證據顯示,微波背景輻射中存在一種同心圓環結構。彭羅斯解釋說,CMB中的同心圓環結構意味著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永劫循環。一個宇宙週期終結時,會引發新的大爆炸,產生新的「一世」,也就是一個新的宇宙週期,這樣不斷循環。此次發現的圓環結構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世」宇宙以前的舊「一世」遺留下來的痕跡。
彭羅斯認為,宇宙不是產生於大爆炸而是經過一個連續的永劫循環。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並非是一切的開始,它只是一系列大爆炸中最近的一次。而每當宇宙變得疲勞時,就會以大爆炸來重建世界。
2、每一個黑洞內存在一個宇宙
每一個黑洞內存在一個宇宙?(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美國科學家今年4月提出一種新的黑洞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我們的宇宙就像是「俄羅斯套娃」的一部份,可能棲身於一個黑洞內,而這個黑洞本身又是一個更大宇宙的一部份。而迄今在宇宙中發現的所有黑洞──從微小黑洞到超大質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它宇宙世界的通道,並稱之為「蟲洞」,它能扭曲空間,可以讓原本相距遙遠的不同天體近在咫尺。
3、宇宙之外存在未知結構
宇宙外神秘結構線索(圖片來源:Misti Mountain Observatory)
今年3月的一項研究指出,「暗流」(星系團的流動)是存在於宇宙之外的物質結構拖拽所致。2008年,天文學家發現數百個星系團朝同一方向流動,速度超過每小時360萬英里。當前有關宇宙內質量分佈的科學模型無法解釋這種神秘的移動現象。因此,科學家認為這些星系團是受到宇宙外的物質引力拖拽而移動。在2010年的研究中,同一研究小組發現「暗流」延伸到宇宙更深處,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至少達到25億光年,超過此前的發現。
4、死海古卷現身網路 證實對神的預言
《死海古卷》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文獻,用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寫成,對《聖經》經文的可信度提供了震撼證據。(維基百科)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和谷歌於10月19日在耶路撒冷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將推出「死海古卷」互聯網版本,世界網民可通過網路免費閱覽死海古卷。谷歌以色列研發分部負責本次死海古卷數字化工程。死海古卷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文獻,用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寫成,對《聖經》經文的可信度提供了震撼證據。「死海古卷」於1947年到1956年間在死海西北岸的11個山洞昆蘭洞穴(Qumran caves)裡發現。使用碳-14、古文字學和書寫研究等手段,人們發現死海古卷寫於約公元前200年到公元68年。
5、土耳其發現諾亞方舟遺蹟
土耳其東部白雪皚皚的亞拉拉特山——聖經上描述的諾亞方舟(圖片來源:NASA)
一個基督教福音派的探險小組聲稱,他們今年4月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拉特山附近發現了傳說中的諾亞方舟的船身殘骸,測試發現這些殘骸的年代可以追溯至 4800年前,大約是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諾亞方舟的存在時期。不過,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同過去的其它發現一樣,可信度不高。
6、「遺失」的亞馬遜世界
一項1月公佈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數百個曾經被森林覆蓋著的圓形、方形和其它幾何形狀結構,這表明在亞馬遜地區曾存在一個未知的古老而繁榮的社會。自1999年以來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亞馬遜流域有200多個幾何圖形的土木工程,橫跨155英里(約合250公里)的區域。根據研究人員最新的估計,有近十倍於已發現土木結構的建築或許被亞馬遜森林植被所覆蓋。
7、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微子振盪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發射μ子中微子束試驗。(CERN網站截圖)
中微子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基本粒子,它獨有的物理特性一直深深吸引著科學家。中微子總共有三種類型:τ(陶)子中微子、μ(繆)子中微子和電子中微子。理論推測,它們會隨著周圍環境或由自身觸發在這三種類型間不斷轉化,這也被稱為「中微子震盪」。
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認為,中微子的質量為零,在相互作用中輕子數守恆,中微子不會從一種類型變成另一種類型。然而科學家在不同地點、採用不同技術,都測量到太陽中微子丟失,其最直觀的解釋是中微子有質量,且存在中微子振蕩。2006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開始向位於意大利境內的格蘭—薩索實驗室發射μ子中微子束。經過3年多的監測,他們終於觀測到了μ子中微子中的1個已經變成了τ子中微子。
8、智利地震改變地軸、改變時間
圖為智利的聖安東尼奧沿岸,遭到地震引發的海嘯侵襲,呈現遍地殘破景況。(AFP)
美國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表示,智利大地震可能已經把地軸偏移了,導致每天的時間縮短。儘管改變微乎其微,但這個改變是永久性的。根據初步計算,每天時間縮短了1.26微秒,1微秒相當百萬分之一秒。科學家表示,由於大型地震導致地球重量分佈改變了,地球的轉速由此改變。科學家拿滑冰運動員做比喻,當運動員手臂縮回來時,他就轉得快,因為手臂縮回導致體重分佈改變,因此轉速改變。
9、科學家稱首次探測到暗物質粒子
可見物質和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佈。(NASA)
暗物質是物理學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占宇宙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今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科學家宣稱,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北部的索丹鐵礦中,位於地面之下2000英尺(約合610米)的高靈敏度探測儀捕捉到兩個「暗物質粒子」的蹤跡。
10、科學家首次拍攝到電子運動
由於電子運動速度太快,一直以來,觀測電子始終遭遇技術瓶頸。今年,德國慕尼黑加爾欣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下屬的一個由多國成員組成研究小組在阿秒激光脈衝的幫助下攻克了這一難題。
科學家藉助飛秒激光的幫助研究分子和原子(1飛秒=10-15秒),飛秒激光可以追蹤到原子和分子的運動,卻跟不上電子的運動。而1阿秒是10-18秒,在1阿秒內光只走不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也只有阿秒級激光才能「趕上」分子內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