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傅正明:活人祭和社會暴力的探究

──讀略薩的《利圖馬在安地斯山》
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氣: 140
【字號】    
   標籤: tags:


秘魯作家略薩摘諾貝爾文學獎。圖為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在新聞發佈會上。(Getty Image)


在《利圖馬在安第斯山》中,略薩對秘魯內戰中的統治者和革命者兩種權力結構,均有精彩描繪。革命者殺紅了眼睛。平叛的秘魯國民衛隊也同樣不分青紅皂白施暴,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控制局勢的能力。

《舊約》中的惡人該隱殺了他兄弟亞伯之後,建了一座城。他的祭品並不被上帝悅納。威廉.布萊克在〈亞伯的鬼魂〉中寫道:「該隱之城是用人血建造的,不是牛羊的血。」

本屆諾獎得主、秘魯作家巴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小說《利圖馬在安地斯山》的扉頁題詞,就是布萊克這句話。

略薩有句名言說:「作家是他們自身的魔鬼的驅魔者。」以佛家的觀點來看,任何有心向善的人都要驅除內魔。青年略薩一度加入秘魯共產黨,六〇年代同情毛派革命,後來日漸轉向右翼,投身民主政治。不以政治陣營的眼光來看,就不難發現,略薩的轉變,正是他不斷驅除內魔的過程和結果。

《利圖馬在安地斯山》出版於略薩的思想和藝術均已成熟的1993年,是他最重要作品之一。小說情節設置在八〇年代發起的秘魯革命和內戰時期,主人公利圖馬是政府軍的軍警,他和他的副手卡列諾被派遣到一個偏遠的高地山鎮,以尋找在築路營失蹤的三個人:一個啞巴,一個商人,還有一個是築路工頭。利圖馬開始接觸他原本陌生的高地印第安人和印加文明。在茫然尋覓中,為了解悶,卡列諾每天夜裏給利圖馬講述他與一個妓女的羅曼史,他也在尋找這個得而復失的戀人,由此構成小說的一條緩衝緊張氣氛的情節副線。

另一條更重要的副線是逼近山鎮的「光輝道路」遊擊隊,即從秘魯共產黨分裂出來的毛派分子的造反活動。在複雜的結構中,含有偵探小說、政治諷喻和愛情故事色彩的幾條情節線索,平行交叉發展,最後融匯在一起。與之天人感應的自然景觀,是小說開篇的黑雲雷暴,籠罩頭上的死氣沉沉的蠱毒瘴氣,以及後來的地震山崩。這一高地的黑白藝術畫廊,實際上是那一恐怖時期整個秘魯的縮圖。

在革命與平叛的祭壇上有閱歷的中國讀者讀《利圖馬在安第斯山》的原文或英譯,有時也許難免產生這樣的感覺:彷彿在讀一部中國小說的外文譯本。略薩筆下的那些革命場面,對於經歷過文革的人太熟悉了:山地那些男男女女的「革命者」,甚至有十來歲的孩子。他們扛著機關槍、或手持刀槍棍棒,三、四個人一組,依照黑名單,半夜三更直闖「階級敵人」的家門,上至市長,下至無辜的農場工人,婦女環保人士,一概從睡床上拖出來帶走。……公審大會開始了,那些五花八門的「反革命」和「壞分子」,在卡夫卡式的「審判」中,不知道犯了什麼罪,糊里糊塗被「革命群眾」鞭笞,被槍斃,被棍棒、石頭活活打死。酷刑拷問、強姦婦女成了家常便飯。從外國來遊客也被當作「帝國主義的走狗」死於非命。
瑞典學院本諾獎頒發給略薩,「由於他對權力結構的描繪及其個人的抵抗、反叛和招致挫敗的鮮明形象」。在《利圖馬在安第斯山》中,略薩對秘魯內戰中的統治者和革命者兩種權力結構,均有精彩的描繪。革命者殺紅了眼睛。平叛的秘魯國民衛隊也同樣不分青紅皂白地施暴,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控制局勢的能力。

後來,根據秘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調查,在多年內戰中,政府軍和遊擊隊均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將近七萬死難者,大多數是革命與平叛祭壇上的無辜犧牲品。

神話和祭祀山鬼的活人祭

在恐怖的屠殺風暴中,小說主人公利圖馬預感到難以從山鎮活著出去,他疑惑地問道:「許多勞工都接受了現代生活方式,至少念過小學,見過城市,聽過收音機,看過電影,穿著打扮跟文明人一樣,可是,可他們的行為怎麼像赤裸的吃人肉的野蠻人一樣,這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 在略薩看來,把秘魯毛派僅僅視為對中國的革命暴力的一種效法,那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是要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挖掘人性惡的內魔。

利圖馬發現,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今天的旅遊勝地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城堡的牆石,就是那些山地人的祖先搬上山頭的。在小說中,從這一城堡的建造到流產的築路工程,都是以人血作水泥材料。

小說中一位前來考察的丹麥人類學家,比一般秘魯人更瞭解印加文明宰殺活人祭祀神靈的歷史,他使得利圖馬想起阿茲特克人的祭司站在金字塔頂部舉行活人祭,撕裂犧牲品的胸口的慘狀。甚至西班牙人征服秘魯的殖民戰爭,也沒有如此殘暴。在今天的高地,關於山鬼吸人血吃人肉的神話仍然口耳相傳。依照民俗,在建廟築路之前,均要以活人祭和人肉筵席來安撫山鬼。高地仍有一個巫婆,很可能還在操辦古老的祭禮――與古希臘的縱酒饕餮、歌舞狂歡的酒神節期間相類似的活人祭。

由此可見,「光輝道路」屠殺「階級敵人」和「肅清」階級隊伍的舉措,以及革命者歡慶勝利的盛典,均有其古老的活人祭、淨化和狂歡的宗教儀式的淵源。青年略薩學習過的馬列主義理論,其僵化的意識形態教條已經成為一種準宗教。小說中的遊擊隊許諾那些參加革命的人:鮮血不會白流,流一份血,就有一份報酬。可是,這種「血酬定律」和烏托邦的許諾,往往是一種歷史的反諷。

與作者通過主人公的深層探究相呼應的,是難以徹查的那三個失蹤者的來龍去脈。他們好像不是遊擊隊綁架的。大致查明的那個啞巴的命運是富於象徵意義的:他最初受到遊擊隊的攻擊,後來又遭到利圖馬的一個上司的拷打,最後成了巫婆操辦的活人祭的犧牲品。

微弱的希望之光

在略薩筆下酷肖現實又撲朔迷離的故事中,在利圖馬和卡列諾的身上,可以發現一種微弱的希望之光。

儘管利圖馬隸屬於國民衛隊,但由於他是有西班牙血統的混血兒,性情溫和,態度和善,他成了高地人眼裏的外星人。在他身上有作者自身的影子,但他並不是完美的理想人物。他的探究,並不純粹出於良知,更多地出於文化獵奇。不濫殺無辜,是他起碼的道德操守。當他在比較愛情的狂熱與革命狂熱時,他告訴卡列諾說:「至少,當你愛得發狂時,除了你自己之外,你不會傷害任何人。」

卡列諾熱戀的那個妓女,是他從一個毒梟手裏救出來的。在他眼裏,她雖然有點偷盜和撒謊的毛病,卻富於典型的女性美。他把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寄託在她的身上。他的愛的失落,象徵著他的愛國情感的失落。那個巫婆勸慰他說:「是一種愛給你帶來不幸,使你受難,你的心每個晚上流血。但至少會幫助你繼續活著。」

小說的警策意義,最後通過那個人類學家道出來:「秘魯正在發生的,並不是埋葬暴力之後的萬物復甦。暴力似乎隱藏在某處,突然之間會由於某種原因而重新抬頭。」

活人祭與犧牲精神

活人祭蘊含的古老信念在於:人類的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安全或幸福,必須建立在少數人犧牲生命的基礎上。針對少數人的暴力和人權侵犯,就這樣合理化了。

從歷史上來看,敬神的活人祭在古代社會惡性變異的著例,是宰殺活人為王侯陪葬,這在印加文明中是非常普遍的,在今天的秘魯已有多處考古發現。此外,處死宗教異端的火刑,也是活人祭的遺風。但活人祭也有良性的發展:首先,是掌權者和祭司力戒屠殺無辜的奴隸,選擇罪人作祭品。然後,在有些文明中,活人祭變為象徵性的,例如古希臘一種淨化儀式中的替罪人,有時並沒有被真正處死,只是接受輕度鞭打石擊。最後,取代活人祭的是動物祭或動物的血祭。

今天,活人祭雖然在世界上基本絕跡,但變相活人祭仍然見於專制國家維穩的祭壇上,在那裏,其合理化的觀念仍然是人心不容易驅除的內魔。

像英文詞sacrifice 表明的那樣,「獻祭」與「犧牲」是同一個詞。在宗教倫理和哲學中都有所謂「獻祭或犧牲的悖論」(the paradox of sacrifice)。人類既要根絕殘酷的被獻祭,又可以從原始文明中吸取這樣一種有益的精神: 自願的犧牲――不是血肉生命而是個人利益的犧牲,例如,個人財富或時間的犧牲,義務獻血,或死後捐獻器官等有利他人或社會的自我犧牲精神,將永遠是人類需要弘揚的高尚品格。這是惡中生出的善。對於那些為了某種高尚目標而甘願犧牲生命的英雄,我們也應當理解、尊重,不能往他們的遺體上潑犬儒的髒水。

略薩尚未出版的最新作品,即他以愛爾蘭詩人和革命英雄羅傑•凱塞門(Roger Casement )為主人公的小說《英雄夢》,就是弘揚這種犧牲精神的。2009年7月,略薩在接受一次訪談時表示:在1916年愛爾蘭復活節起義中獻身的凱塞門,「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譴責人的自私,譴責那些除了自我利益之外再也看不到別的價值的人。他非常慷慨,一生都圍繞著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偉大目標,絕對準備著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把所有的錢都用於人道組織和文化組織。」

活人祭和社會暴力的根源,及其相關的悖論,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繼《利圖馬在安第斯山》之後的《英雄夢》,也許只是略薩繼續探究這些問題的一個逗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攜帶著古舊的木碗和念珠--藏傳佛教的導航圖,被迫離鄉背井的西藏流亡者,自雪域遷徙到佛陀的故鄉印度,已將近半個世紀了。一首古老的西藏寓言詩,早就預示了這個民族的命運: 「當鐵鳥在空中飛翔、鐵馬在大地奔馳時,西藏人將如螻蟻般星散世界各地,佛法也將傳播到紅人的領域。」
  • 在十年文革期間,流亡印度和世界各地的西藏詩人,並不是無動於衷的「隔岸觀火」的人。他們密切關注中國的命運,關注西藏的前途,他們是文革的海外觀察家,思考者,乃至行動者。他們以藝術形式記述了自己在文革期間的聽聞和思考。這類詩人主要有創巴仁波切和土登達瓦、K. 頓珠 ( K. Dhondup )、和嘉波才讓( Gyalpo Tsering )等人。
  • 文革之罪的首犯是毛澤東,同時是中共暴政集體犯罪的結果,是紅色意識形態洗腦的結果。
  • (大紀元記者蕭勤、曾妮墨爾本報導)2006年11月26日,中國自由文化運動首屆年會“中國的苦難”群英演講會在墨爾本藝術中心ANZ大廳舉行。袁紅冰、黃翔、仲維光、徐文立、費良勇、陳泱潮、郭國汀、傅正明、梁國雄、貝嶺、胡志偉、謝田,及本屆年會特邀嘉賓,英國作家,前英國駐中國外交官蓋思德(Roger Garside)等十 一位來自四大洲的演講者以《中國的苦難》為題,同台舉行公眾演講。一百餘名聽眾出席了演講會。
  • 大紀元記者蕭勤、曾妮墨爾本報導)2006年11月26日,中國自由文化運動首屆年會群英演講會在墨爾本藝術中心ANZ大廳舉行。首屆年會代表,十幾位來自四大洲的文化人以《中國的苦難》為題,同台演講。演講者會主持人袁紅冰及大紀元副總裁謝田在回答聽眾提問時表示,中國的苦難,與中國的文化沒有關係;中國現在的苦難,主要來自於西方的集權主義思潮,是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徹底的西化了,而且是以一種最壞的、最極端的極權主義的方式西化了。
  • 【《六四詩集》編輯顧問委員會按】六四作爲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她曾深刻影響過人類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我們懷著緬懷死者、珍惜生命,反思歷史、繼往開來的心情收集整理即將出版有關六四的詩歌作品,藉以發揚六四精神、傳承六四文化。
  • 復活是一個遙遠的夢,中國老百姓,在近現代血腥的戰爭中,已經有千百萬人死於非命。小說以濃墨重彩描寫了主人公庭園裡各種花卉的榮枯盛衰,如果說,這是文明的死亡和復活的象徵,是小說的一大主題的話,那麼,未來中國的復活,就是夭折了的民主的復興。當然,如果真有「神的王國「」降臨人世,那也許比一個民主國家好得多。
  • 在中國「悖論的森林」裡,那些無名的缺乏養分缺乏陽光照射的樹,那些在幼稚的年輪就瀕臨枯死的樹,正在等待救援,同時也在等待有使命感的當代中國作家為他們命名。
  • 〔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孫梓評/台北報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由荷塔.慕勒得獎的消息傳出後,國內包括學界與出版界似乎都對她相當陌生,不但南方朔、李敏勇等都不認識,就連受邀到台灣舉行研討會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也一臉茫然地表示:「沒讀過她的書,也沒見過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