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傅正明:劃時代的戰後鋼琴

──談格溫多林.布魯克斯的兩首十四行詩
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布魯克斯於1950年成為第一位榮獲普立茲獎的黑人詩人,並且於1968年獲贈美國伊利諾州的桂冠詩人。但是,仰望神的布魯克斯表示:「我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記者。」……

後奧斯維辛寫作

我們所處的「當代」,是以一個象徵性的地名──奧斯維辛為分野的。與之相應的當代文學藝術,由於阿多諾的「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句警語,可以稱為後奧斯維辛寫作。

阿多諾以片面的深刻性,提出了反猶太屠殺過後人類能否守住道德底線的問題。這句話仍然使許多人感到困惑,是因為它只是一個「二律背反」中的一個命題。事實上,阿多諾在戰後出版《起碼道德》之後不久,就在〈文化批評和社會〉一文中重新肯定了繼續寫詩的可能性:「就像受刑者不得不連連呼叫一樣,四季不斷的受難擁有同樣的決堤般的表達的權利……因此,在奧斯維辛之後不能寫詩的說法也許是錯誤的。」

詩中深入思考戰後寫作問題

美國黑人女詩人格溫多林.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深諳這種二律背反。在其詩作〈在彎彎天空的各個角落〉中,詩人寫道:「我們的地球是圓的,其豐富意涵之一是:/你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而兩者都是正確的。」詩人因此避免了邏輯上的全稱判斷可能帶有的武斷性,或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早在二戰剛結束後的1945年,布魯克斯就寫作了十四行詩〈戰後鋼琴〉和〈良師〉姊妹篇。在我看來,詩人在詩中深入思考了戰後寫作問題,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達了與阿多諾類似的觀點,甚至可以說,她開了阿多諾的先聲。

兩首姊妹篇出自詩人1945年出版的處女作詩集《布龍斯維爾的一條街》(A Street in Bronzeville)。布龍斯維爾指芝加哥南端,是當時詩人所在的黑人比較集中的住宅區。詩人也許像關注黑人散居問題一樣,關注猶太人在反猶太屠殺後的受難和散居問題。

戰後鋼琴的雙重特徵

〈戰後鋼琴〉和〈良師〉的主人公「我」是二戰中盟軍的一位戰士,他想像自己倖存後在一個良宵聆聽一位女鋼琴師彈奏小夜曲的情形:在一串銀鈴聲中,琴鍵彷彿在祈求神恩,「美聲可餐,/昔日的餓鬼將破棺而出,吞食並感謝。」沉浸在回憶中的這個戰士,突然從琴聲中聽到了陣亡者、死難者的哭號,「然後,我解凍的眼睛將再度結冰,/石頭將硬化我臉上的柔和。」在這裡,詩人涉及藝術與宗教的關係:藝術的力量在某種意義上不亞於宗教的感化,甚至可以像耶穌一樣創造起死回生的奇蹟。續寫的〈良師〉,緊接〈戰後鋼琴〉的詩意,全詩如下:

因為我是他們群體中正義的一員,
我最佳的忠誠獻給那些死難者。
我立誓要讓死難者活在我心中,
任何時候都不能洋洋自得。
在春天的花卉中夏日的樹蔭下,
在寒秋的溪水邊嚴冬的森林裡
──在我生命的日日夜夜,我將始終
以縈繞心頭的鬼魂為良師。
聆聽那悲哀的哭號,遙遠的絮語,
我不再做瑣屑之事。遠離筵席,
甚至離開舞會──因為她難以駕馭,
她可能像她佩戴的花朵一樣馥郁,
獻上殷勤的鞠躬並製造模糊的藉口,
然後把我午夜守靈的長明燈掐熄。

無論是阿多諾所說的「詩」,還是布魯克斯的「鋼琴」,均可泛指各類文學和藝術。在這裡,女鋼琴師胸前佩戴的花朵,原本是藝術美的象徵。但是,戰後忘乎所以的狂歡,有可能像一隻野蠻的黑手一樣掐熄為死難者守靈的長明燈。布魯克斯由此把握到戰後鋼琴的雙重特徵:它既可能是一種美的祈禱,也可能以浮華迷亂我們,讓我們忘卻歷史,因此,她對戰後鋼琴持有矛盾態度。

奧斯維辛永遠銘記著法西斯的野蠻,古拉格則象徵著另一種極權主義即蛻變的共產主義的野蠻。1989年全球民主潮流導致的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和中國悲劇,同樣具有內涵不同的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說,西方世界已經結束「冷戰」步入後極權時代──或稱後奧斯維辛和後古拉格時期,那麼,東方專制國家仍然處在強弩之末的極權時代或古拉格時代,仍然處在統治者必然要尋找敵人打壓異議的隱形戰爭時期。因此,布魯克斯關於戰後鋼琴的思考,阿多諾關於後奧斯維辛寫作的思考,或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的書寫,對於中國人來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要在羅馬燃燒時拉小提琴

布魯克斯的父親是民歌手,母親是鋼琴師,從小耳濡目染,她不到十歲就開始寫詩,但她在創作道路上走過「玩弄詞語」的彎路。〈戰後鋼琴〉和〈良師〉是她的詩藝臻於成熟的標誌,表明她擺脫了花稍的詩風,走向藝術道德的領域。但她並不把她所寫的任何作品稱為「政治的」。因為,她認為「政治」一詞被濫用了,人們誤以為政治詩是共產黨人的專利。實際上,用一個悖論來說,我們在布魯克斯的詩歌中可以發現另一種「非政治的政治」,例如,在稍後的〈先戰鬥,後拉琴〉一詩中,愛好和平的布魯克斯肯定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鼓勵年輕人「首先武裝起來」,暫時「做音樂的聾子美色的瞎子」,不要在羅馬燃燒時拉小提琴,因為,只有贏得戰爭,才能真正擁有藝術創造的空間。

後來,布魯克斯於1950年成為第一位榮獲普立茲獎的黑人詩人,並且於1968年獲贈美國伊利諾州的桂冠詩人。但是,仰望神的布魯克斯表示:「我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記者。」由此可見布魯克斯的終極關懷和當下關懷。

每年一度的「布魯克斯研討會」在芝加哥州立大學開了二十年。布魯克斯本人逝世十周年了。她偉大的詩魂,值得我們引以為德才兼備的「良師」。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15年前,發生在北京的“6.4”屠殺,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就在
    同一年3月上旬,西藏拉薩街頭發生了一場類似的屠殺。和平抗議中國的西藏政策的不少藏人,倒在血泊裏,或遭到監禁和酷刑。他們的故事往往被中文世界忽略了。
  • 一位年輕的美國航海者
      在蔚藍的大海採擷草葉
      一顆詩心波濤起伏
      揚帆到黃河長江入海口
      想探索兩條江河的源頭
      測量它們的遼闊和深度
      半途而廢
      當他老了
      在一位漂泊的中國詩人身上
      發現人體吉他繃緊的兩弦
      就是黃河長江的血脈
      彈奏的黃鍾大呂
      反響出一串晶瑩的詩珠
      挂在胸前到天國賞析
  • 在楊春光詩歌中,可以看到一種與西方黑暗詩人相通的哥特式風格,
    一種濃罩神州的恐怖氛圍。從他的組詩《槍斃詩人》及其詩作《撐死
    詩人》、《活捉詩人》,組詩《偽文盲時代》的《撕裂自己的傷
    口》、《我的屍體》等詩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滲透著審美意識的
    恐怖意象,例如:
  • 為紀念偉大的波蘭作家貢布羅維奇(WitoldGombrowicz,1904-1969)冥誕百年,由波蘭下議院提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動的2004年「國際貢布羅維奇年」,已在波蘭、法國、瑞典以及歐美文壇和劇壇展開了一系列紀念活動。1939年,納粹入侵波蘭引發二戰炮火之時,旅遊南美的貢氏被迫滯留阿根廷,此後長期自我放逐,直到1963年折回歐洲,終生未能重返祖國。貢氏生前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69年在法國逝世。米蘭。昆德拉將貢氏視為現代文學中可以與喬伊斯、普魯斯特媲美的巨匠。著名美國作家約翰。厄普狄克(JohnUpdike)將貢氏譽為「後現代造詣最深的人物之一」,著名女作家和批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也在今年推出了她的貢氏劇作新譯本,將他譽為才華橫溢的作家。
  • 六四屠城過去16年了,它在中國人民心中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六四的血永遠在人民心中流淌,六四的槍彈永遠是插在人民心中的刀劍。在六四祭日前夕,記者採訪到旅居海外的傅正明先生,他是在六四當天宣佈退出共產黨的。
  • 攜帶著古舊的木碗和念珠--藏傳佛教的導航圖,被迫離鄉背井的西藏流亡者,自雪域遷徙到佛陀的故鄉印度,已將近半個世紀了。一首古老的西藏寓言詩,早就預示了這個民族的命運: 「當鐵鳥在空中飛翔、鐵馬在大地奔馳時,西藏人將如螻蟻般星散世界各地,佛法也將傳播到紅人的領域。」
  • 藏人說:「天山有太陽月亮,人間有達賴班禪。」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那些曾經受到傳統文化教育或濡染的藏人被「洗腦」了,那些本來就是一張白紙的「空腦殼」被不斷灌輸了「革命思想」,加上相當一部分農奴「翻身」了,因此,中共自延安唱起《東方紅》以來的造神運動在西藏同樣贏得了一大片「新神」的地盤。毛崇拜的革命歌曲取代了藏人的達賴和班禪的頌歌。
  • 在十年文革期間,流亡印度和世界各地的西藏詩人,並不是無動於衷的「隔岸觀火」的人。他們密切關注中國的命運,關注西藏的前途,他們是文革的海外觀察家,思考者,乃至行動者。他們以藝術形式記述了自己在文革期間的聽聞和思考。這類詩人主要有創巴仁波切和土登達瓦、K. 頓珠 ( K. Dhondup )、和嘉波才讓( Gyalpo Tsering )等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