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太亞洲」報導 華人子女教育上主流論壇
【大紀元2010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加拿大權威雜誌《麥克琳》(Maclean’s)上週三發表的一篇名為「Too Asian ?」的報導,引起中西讀者持續的熱烈反響。民眾的反饋中,凸現了中西家庭教育及文化的差異。這篇文章引發的討論,把華人社區一直在探討的子女教育問題也推上了西方主流社會的論壇。
11月10日,《麥克琳》在網上長達3頁的採訪報導,反映出一些白人學生不願意去多倫多大學讀書,是因為多大亞裔學生太多。他們因此選擇去皇后大學、西安大略大學或麥基大學等。
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
多倫多的燃動青年(Across U-hub)組織一直在關心華人社區的子女教育問題。並於10月16日首次與多倫多教育局聯合舉辦「E世代‧父母心」 家長研討會,探討青少年不同的成功道路。
多倫多教育局教育研究統籌邱綺雯稱,多倫多教育局所做的一項家長調查顯示,10個華人家長中有9個半說要子女讀大學。
很多華人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上大學,去讀醫科、會計、工程等工作穩定,收入高的行業,認為這樣做才是負責任的家長。不過,教育及心理專家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有些青年人被迫走了他們不喜歡的路,效果反而不好。
今年入讀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的倫嘉傑說,在過去一年決定入讀專上院校時,受到家人很大壓力。二伯堅持要他讀大學,並稱,如果讀專科,不如回香港去上學。後來得到遠在香港的父母支持,才解決問題。
白人父母其實對子女也有類似的期望,但他們看起來更注重從小培養子女的自立能力,然後由子女自己選擇要走的路。
畢業於大學工程專業的詹森成長於一個白人中產家庭,家裏不缺錢,但他受到的家庭教育,使他在高中期間自己決定在假期去打工,為以後上大學存錢。
詹森說,他當時報了6所不同的大學,6個不同的專業。
「最後一刻我選擇了讀工程。」他說,「如果我當時選讀藝術,可能父母不會高興,但他們肯定還是支持我。父母希望看到孩子能做他們喜歡的事。」
中西家庭教育都強調勤奮
華人家庭基本上都教育孩子要勤奮讀書,爭取拿高分,上好大學,讀將來掙錢多就業前途好的專業。
白人家庭也教育孩子要勤奮,不過,除了勤奮讀書外,更重視勤奮去學獨立生存的技能。
詹森說,他現在理解父母的用心,是不想寵壞孩子,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奮及自立的習慣。他認識的中學時代的朋友,也基本都去打工。父母鼓勵勤奮學習及打工,可以培養各種生活技能。
結果是,詹森用打工的積蓄,自負自己上大學的一半費用,父母支付另一半。
馬修的祖輩從英國移民加拿大,他父母經濟不寬裕。馬修從10年級開始做兼職工作。他說,高中畢業後,他如果是在工作而不是讀書,在家住時都是付租金的。
馬修靠自己半工半讀,也完成了高等教育。
大陸移民張先生表示,他沒有特別去逼孩子拿高分,也讓孩子自己選擇專業。但他從未想過,讓孩子讀高中時去打工。為了孩子讀大學,他很早就為孩子買了註冊教育基金。
網上熱議
到週二中午記者截稿時間止,《麥克琳》網站上對這篇報導的讀者反饋已經超過1,800條。反饋普遍認為,學習勤奮的亞裔學生不該受到指責;同時,白人學生也並非都是經常聚會,喝酒,荒廢學業。
署名vorpal的讀者稱,他是白人,他妻子是亞裔。妻子以亞裔的勤奮傳統教育兒子的方式,他不是很認同。但他認同勤奮,也認為很多華人願意與其他族裔的人交往,並非只呆在華人圈子裡。
署名Jasmine的讀者稱,勤奮的人不該受到指責。她同時也說,很多非亞裔的醫生、律師、各種管理高層人士,小時候被送去私立學校,然後爭取上名牌大學。他們的父母肯定也是在敦促孩子勤奮學習。
平權會上週三已經召開媒體說明會,稱《麥克琳》的這篇文章,以及《多倫多星報》之後的跟進報導是「種族定型」(racial stereotyping)。平權會全國總幹事黃煜文對大紀元說,平權會這週三將對此事有所決定。
一些來自亞裔社區的律師、學者等,已經公開要求《麥克琳》雜誌為所發表的這篇文章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