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黃岡神話”——緣何高考狀元輩出?
(//tvsmo.com)
【大紀元8月11日訊】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高考,湖北黃岡中學568名學生參加考試,521人達到湖北省本科錄取分數線,升學率91﹒7%。其中193名學生總分在600分以上。此前,還有37名學生分別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
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中國的幾乎每一所高校,隻要一說“我是黃岡中學畢業的”,同學們都會肅然起敬。“我做過你們的題!”“我們老師到你們學校參觀過!”一所僻處大別山區、以農村學生為主的中學,在中國教育界竟然擁有如此大的名聲。
有人說,自恢復高考以來,全國有兩個“神話”牢不可破,一個是“海澱神話”–––北京海澱教師進修學校編撰的復習資料流傳全國,另一個便是“黃岡神話”–––黃岡中學輸出了無數的高分狀元。
今年高考前夕,記者來到大文豪蘇東坡寫下前後《赤壁賦》的湖北黃岡,深入這所百年名校尋幽探秘。
“黃岡神話”的由來
黃岡中學的校園,與一般城鎮中學並無二致。普普通通的校門,普普通通的校名,普普通通的教學樓。三五成群的學生喫著從校門口小食攤買的零食出出進進,說說笑笑。也許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已放假自由復習的緣故吧,整個校園顯得有些冷清。
但當我們在副校長董德松的引領下走進學校的會議室時,還是小喫了一驚。會議室的牆壁上掛滿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黃岡中學90周年校慶所作的題詞。各種獎狀、錦旗–––作為一所中學所能獲得的榮譽,這裡幾乎應有盡有。
學校黨委書記駱東平自豪地告訴記者:“中學校慶能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全國就是我們一家。”
經過三天的采訪,我們大致知道了“黃岡神話”的來歷。
1、全省前六名占了五個
“文化大革命”前,黃岡中學的教學成績隻能算全省中等偏上。在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的第一年,黃岡中學的升學率還比不上同處一城的縣辦中學。
“當時我們的壓力很大。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年代,一個學校的升學率上不去就等於死亡。”擔任過黃岡中學11年副校長,現任黃岡中學黨委書記的駱東平老師說。
1979年,黃岡中學在全地區擇優選撥了23名學生組成“尖子班”,提前一年考大學(初中二年、高中一年),結果大獲全勝:所有學生全部考入重點大學,同時囊括了當年湖北省高考總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和第六名。
不可思議的成績引起武漢地區一些兄弟學校的懷疑。他們向教育部告狀,認為黃岡中學有作弊嫌疑。經過調查,上邊的結論為:“黃岡不寬,武漢不嚴。”
全省為之轟動。各地到黃岡中學來參觀取經的人絡繹不絕。
1980年,黃岡中學再接再厲,又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黃岡神話”不脛而走。
2、“奧賽”明星
每年舉辦一屆的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被譽為是“激發青年人的數學纔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趣,發現科技人纔後備軍,促進各國數學教育交流與發展”的金字塔式競賽。1985年,我國第一次組隊參賽。
在此之前,黃岡中學在全國率先舉行高中數學聯賽,一炮打響,獲獎人數最多,榮獲一等獎。本來,地處中等城市的黃岡中學是沒有資格參賽的,但他們憑借自己的實力,終於與各大中心城市的學生站到了一起。
1986年,全國選撥參加國際數學奧賽的90多名學生中,入選學生最多的是黃岡中學和南昌二中。競賽結果,黃岡中學榮獲兩枚獎牌。1990年和1991年,黃岡中學學生又獲得三枚獎牌,出盡了風頭。獲獎總數高居全國中學第一。當年無一枚獎牌入賬的上海中等教育界急了,紛紛派人到黃岡小城取經。
因為指導奧賽有方,黃岡中學一位數學老師被聘為全國數學奧賽集訓隊的班主任。
截至目前,在國際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中,黃岡中學共贏得了9枚獎牌。奧賽加固了“黃岡神話”。
“這幾年黃岡中學的獲獎學生少了,因為一些省會城市的學校,其參賽學生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在校生,我們當然就比不過了。”駱書記說。
3、“黃岡密卷”的傳說
近一年來,由新疆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被鼓吹為“升學考試秘密武器”的叢書《黃岡密卷》在全國流傳。在“出版說明”中,編寫者吆喝:“黃岡連續10年過高考錄取分數線居全國第一,升學率高達96%以上,享有‘全國高考狀元’的美稱。”而來自“狀元故裡”的《密卷》“由黃岡市一批久經沙場、長期戰鬥在高考第一線的狀元老師親自執筆完成,把多年汗水凝聚而成的一整套操作性極強的權威資料,首次拿出來整理出版,面向全國。”
這套《黃岡密卷》,其實與黃岡中學無關。駱書記說:“市場上流傳的一些所謂《黃岡密卷》、《黃岡兵法》等等,沒有一本是黃岡中學在職教師編寫的。”那些印在《密卷》上的幾十個編寫者的名字,駱書記表示他“一個都不認識”。
但這些假冒黃岡中學名義編寫的試題集,反過來也為“黃岡神話”罩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環。
4、猜題:巧合還是智慧?
一件真實發生的事,經人們口耳相傳,被演繹成“黃岡神話”的另一種版本–––黃岡中學的老師擅長猜題押題。
這件事說的是幾年前的一次高考前夕,應屆畢業生們都已放假回家,進入了自由復習階段。7月5日晚,一位語文老師突然覺得:“高考已經連續幾年沒考過文學常識了,今年會不會考這方面的內容呢?有必要再鞏固一下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於是,他和教研組幾位老師連夜編了個一頁紙的復習提綱。7月6日,學生們來校看考場,老師站在教室門口,見一個學生發一份。7月7日上午考語文,果然有這方面的題。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有7分題就是前一天學生們剛剛復習的內容。
“黃岡中學猜中高考題啦!”消息像長了腿似的,被放大無數倍傳開了。
黃岡中學副校長董德松對記者說:“這純屬巧合。但巧合也是一種智慧吧?”
今年6月18日,記者在采訪間隙與這位語文高級教師開玩笑:“我們賭一把,您猜猜看今年語文的作文題會考什麼?”
董德松笑了笑,脫口而出:“話題作文。”他說:“話題作文的好處是,給一段材料,避免學生的審題障礙,主要考查學生的思維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做到迅速切入話題,然後展開話題,最後收攏話題,而且要盡可能地選擇自己熟悉的、耳聞目睹的生活場景。”
現在高考已經結束了。你說,董老師是猜中了還是沒有猜中呢?
5、水桶和鞋子的故事
多年來,地處大別山區的黃岡中學,高考升學率都在90%左右。因此,“黃岡神話”就有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版本,最典型的要屬關於水桶和鞋子的故事。
黃岡這地方,山多蚊蟲也多。據說,學生們每天復習至深夜,為了避免蚊蟲叮咬,於是一人一隻塑料桶,把腿泡在水桶裡。–––“黃岡狀元”都是這樣熬出來的。
又據說,黃岡這地方經濟還不很發達,農村學生居多。老師為了激勵學生上進,在每間教室裡擺兩雙鞋子–––一雙皮鞋,一雙草鞋。老師說:“你們要努力呀,考上了大學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學就穿草鞋。”–––“黃岡狀元”都是這樣逼出來的。
“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黃岡中學副校長董德松說。但這些無稽之談傳播得如此之遠,已經讓黃岡師生們辯不勝辯。上海市一位區教育局長,見到湖北省教育廳的官員,都問:“聽說你們黃岡中學的教室裡擺著一雙草鞋、一雙皮鞋,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神話”是怎樣產生的
與我們的想像不同,多年來,黃岡中學並沒有形成成套的什麼“教學法”、“教學模式”之類的東西。董德松說:“學校的師資力量並不是太強,好多教師的第一學歷僅僅是師專。”包括董副校長在內,全校隻有兩名教師擁有碩士學位。
在與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看似漫不經心的聊天中,我們搜尋著“黃岡神話”的蛛絲馬跡。
1、校長親自站講臺
如果將高考比喻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麼,各中學的校長們無疑是領軍打仗的“統帥”級人物。
與全國大部分普通中學一樣,黃岡中學實行的也是校長負責制度。一名校長、三名副校長(兩名分管教學,一名分管校辦企業);一名校黨委書記、一名紀委書記、一名工會主席。這就是黃岡中學赫赫有名的“7大帥”。
這“7大帥”分別有三項職責:蹲好一個點、管好一條線、教好一門課。
以副校長董德松為例。今年,他必須蹲好高三年級這個點,管理好全校教學工作,還要教好高三語文這門課。董德松說:“如果校領導長期不帶課,就會對教學情況產生隔膜,說服力也不強。”駱東平書記至今還帶著高二年級的化學課,蹲著高二年級這個點。
學校的“主帥”–––江立豐校長本人同樣有教學任務在身。
2、用不老的老招數
90名特、高級教師是黃岡中學的“將領”級人物,他們分別組成不同的年級組和教研室,以年級組為主。集體備課是黃岡中學的優良傳統。“沒有經過集體備課的教案是不能進入課堂的。”年級主任謝洪浠老師說。
據謝老師講,集體備課的程序一般是這樣的:面對每一門新課,年級組確定一個老師為“中心發言人”,由他講解課程的重點、難點,並設置練習,其他教師則七嘴八舌地予以補充和完善,最後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同一科目的老師一同把它帶入課堂。
“在黃岡中學,所有的教案都沒有個性化的東西,連做多少練習題都是全年級整齊劃一的。至於教學效果,則通過每個老師獨具個性的語言藝術和課後輔導來實現。”謝洪浠老師說。
在黃岡中學的課程表上,還設置有明確的“師徒課”。干部與教師、老教師與新教師結對。每個教師每學期都要講4節以上“彙報課”,以保證教學質量並接受同學科教師的評議和監督。
3、“三字訣”
每一屆高考成績的好壞,當然並不完全取決於高三這一年,而是高中整個階段的任務。因此,黃岡中學采取了分兩步走的方法:一是三年的整體部署,二是高三的階段部署。
三年的整體部署就是三個字:“嚴”、“活”、“緊”。
嚴,就是高一“嚴”。黃岡中學的學生來自80多所初中,原學校教學風格各不一樣,要做到統一,必須在起始年級高標準嚴要求。具體體現在:學風嚴、管理嚴、行為規範嚴。通過嚴格要求,使學生們成為行為規範、好學上進、自學能力較強的人纔。
活,就是高二“活”。學生有自我約束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後,就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如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競賽訓練、文娛體育活動,學生干部競選,美術、音樂欣賞活動等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緊,就是高三“緊”。高三階段基本上是總復習階段,嚴中有緊,緊中有活,要有具體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緊中有序。
4、一輪復一輪
高三階段的總復習,在黃岡中學被稱為向高考發起“總進攻”階段。他們的總體思路是:一輪復習要扎實;二輪復習要繫統;三輪復習要提高。
第一輪復習(單元過關)截止於3月底。
第二輪復習(塊塊過關)在4月初至5月中旬的一個半月時間內進行,老師們精心編寫了六套訓練題。主要根據各科不同的特點,分知識點進行章節訓練,做到題題過關、點點落實。
第三輪復習(大綜合訓練)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進行,5月份和6月份各有一套綜合訓練題,稱為高考模擬題–––這纔是真正的《黃岡密卷》。
年復一年,月復一月,黃岡中學的老師和學生們就這樣被綁在“高考”的戰車上,左衝右突,屢戰屢勝,成就了名聞遐邇的“黃岡神話”。
“考試越難,錄取率越低,越能顯出我們學校的水平來。高校擴招前,我們的升學率在90%左右;擴招以後,基本上也還是那麼多。一擴招,我們就不那麼‘神’了。”駱書記說。
“我們並不想這樣教!”
“黃岡神話”的產生是以現行高考制度作為心理背景的。“其實,我們也不想這麼教。”黃岡中學黨委書記駱東平對記者說。
這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有一次,他到教育部開會,基礎教育司和考試中心的兩位負責人分別講話。聽完講話後,他對主持會議的部領導說:“他們兩個講的不一樣,您說我應該聽誰的?當然我隻能聽考試中心的,他們管考試嘛。”
今年春天,武漢某重點高校召集一些重點中學負責人去“聯誼”,央請他們多往本校輸送高分學生。駱書記開玩笑:“你們校長不是剛剛在省報上發表長篇文章批判應試教育嗎?又請我們這些應試教育的典型來干嗎?”弄得人家直道歉:“我們校長也是奉命、奉命 ”
中國教育,就是這麼一個現實。正是那些最了解應試教育弊端的人,把應試教育推進到了極致。
駱書記說:“3+2、3+x等等高考模式的改革,與推行素質教育沒有關繫。即使隻考一門課也減不了負,相反還搞亂了中學階段的教學計劃。”他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在於這些形式,隻要高考制度不進行根本的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就沒有可能。
以語文考試為例。董德松副校長說,有些試題完全像是在做遊戲。一段沒頭沒尾的文字,中間摳出一段話,要學生填空,abcd四個答案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硬逼著選擇惟一的一個,這樣做毫無道理。學生隻能死記硬背,閱讀量越來越小,實際語文能力怎麼會提高?
近些年畢業的很多大學生,甚至中文繫學生,寫不出一篇通順的文章。董老師認為,這都是機械死板的語文高考給害的。
按照董德松個人的理解,語文考試隻考三篇文章即可:一篇閱讀,考查學生的賞析能力;一篇文言文,考查學生的古漢語水平;一篇作文,綜合考查學生的思維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但他知道這都是空想。既然現在高考仍然在考那些似是而非、支離破碎的東西,他就得教會學生這些東西。“一考定終身”,他必須對這些農村孩子的前途負責。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這些老師也力所能及地做了許多素質教育的探索。
多年來,黃岡中學不辦復讀班,不招復讀生,不加班加點,寒暑假不大面積補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今年被保送到上海交大的高三(七)班學生熊韓晶,是經過全校民主競選出來的學生會主席,省級優秀學生干部。每年競選學生會主席,是全體學生的節日。一輪又一輪的公開演講、答辯,正規得很。
熊韓晶說,在黃岡中學,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她本人最大的收獲是“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她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充滿信心。
聽周益新老師的地理課,學生們一定會充滿樂趣。圍繞“西部大開發”,圍繞“長江水患”,他能從歷史到現實,從人文到環保,講得天花亂墜。今年夏初,他在本報發表的兩篇講解“綜合”科目學習要領的文章,被國內上百家媒體競相轉載。
相比縣一級中學和城市裡的許多普通中學,黃岡的學生學習負擔不算重。在該校團委和學生會主辦的刊物上,我們讀到了同學們寫的很多文章。其內容、格調,與大城市裡的中學生作品沒有什麼兩樣。黃岡中學旁邊有一個網吧,夜晚,我們看到,裡面擠滿了學生。雖然這時離高考僅僅還有半個月時間。
在最新一期的黃岡中學校報上,我們讀到一位現在中國銀行總行工作的校友寫給老師的信。他在信中說,從北大到中央黨校,從學士到博士,他一直都在當班長。他感謝母校給予他的全方位的教育。
據了解,歷屆從黃岡中學考走的學生,進入高校以後,有三分之二以上被選撥為學生干部。
黃岡師生最反感人家說他們“高分低能”–––“同樣在高考指揮棒下培養,這裡出的學生素質應該算好的。”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