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件業弱在哪儿?
(//tvsmo.com)
【大紀元7月11日訊】有5000多家軟件企業,而每年銷售額能夠超過千万的企業卻屈指可數,難怪美國《商業周刊》曾經:”中國有出色的硬件公司,但在軟件領域卻無所作為。”有人說2001年將是中國軟件業的分水岭,的确,用友、中軟等軟件公司正在不同的市場展開快速突破,但中國軟件業能否迎來真正的春天仍未可知。
上圖:冠群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嘉廉
中國軟件業缺乏合力
iCan公司是美國冠群(CA)電腦公司新成立的一個子公司。不久前,這家公司推出了一套專用于互聯网服務系統的軟件iCanSP。在兩個多小時的展示會上,記者听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整合”。從收集用戶信息到日常管理、記錄賬目、監測网絡運行等諸多方面,原本由獨立軟件完成的功能通通被集合為一個整體,從而大幅度增強了互聯网供應商的服務功能。透過iCan新推出的這套軟件,人們不難品味出軟件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位在軟件業工作的朋友曾對記者說,大家都知道瑞士表耐磨、走得准,但即便你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修表匠,擁有瑞士表的所有零件,你也未必能裝得出一塊名副其實的瑞士表來,軟件業的整合也是這個道理。在軟件業打天下,單項軟件做得再好,整合水平差也發展不了。微軟、冠群和甲骨文這樣的大公司不是只解決一兩個問題,而是爭取幫助你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不是只盯住一兩個小軟件,而是要將各類軟件整合在一起。“許多不同的小公司正在崛起,為解決個別問題而設計的獨立軟件層出不窮。但是,大企業總是會想方設法要將不同的‘散件’組合在一起,以便找到全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微軟總裁白魯索不久前對記者說的一段話。有一點他沒有點明,那就是大企業在不斷地將“散件”整合在一起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將小企業擠出市場或是將他們吃掉。
對照軟件行業的這种趨勢,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缺少的正是這种整合的力量。專門從事金融服務軟件研究的專家王小麓說,軟件企業最初往往都是由几個年輕人創立,產品單打一,又沒有多少資金。如果既貸不來款,又上不了市,最后的結局只能是被大企業吃掉,或是成為人家的“打工仔”。在波士頓一家軟件公司工作的夏泌海先生說,中國有非常优秀的軟件人才,可以做出很好的軟件,但是中國軟件企業的工藝管理和整合能力卻与國際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
服務是產品的重要組成
近年來,美國軟件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服務。在美國計算机科學公司工作的劉建光對記者說,服務如今已經占了很多軟件企業一半以上的業務,大多數企業員工都在圍著客戶轉。尤其是商用軟件,軟件賣出去了,不僅要教會客戶使用,還要幫助客戶安裝調試,要讓賣出的軟件能夠与客戶的系統相匹配,服務跟不上是導致一些軟件企業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白魯索也談到了服務的重要性,他說:“從整體來講,服務越來越重要。由于用戶更加富有經驗,未來的服務必須是互動的,必須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服務也在帶動著軟件的改進和創新。通過服務,許多軟件公司又找到了新產品的發展机會。夏泌海先生說,比如你提供的是一种軟件的服務,但有時會發現硬件也需要改進,接著你可能就會去尋求与硬件生產商的合作,推出一种新的硬件。當然,這种硬件使用的是你的軟件。而服務的重要性,許多中國的軟件厂商還沒有意識到。
軟件与硬件相輔相成
持傳統觀念的人們往往以為,軟件是跟著硬件走的,其實軟件的發展絕不是被動的。軟件与硬件結合,不僅可以推動硬件的創新,也能夠達到引導市場發展的目的。美國許多軟件公司都是在与硬件的結合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像微軟、冠群、升陽等公司都在密切關注著媒體、電信、運輸等其它領域的發展,尋找創新机會。白魯索說,微軟一直試圖在其它領域里尋找更可靠的合作伙伴,通過合作來提升公司的服務,改進產品的性能,或者共同創造新產品。
圖:微軟公司總裁白魯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