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健康長壽,不僅要靠“養生”,更重要的要靠“養德”。養生与養德,相輔相成,密切相關。正如《醫生》所說:“養德、養生無二術”。《遵生八箋》也強調指出:“養德、養生兼得之”。把養德与養生相提并論,且把養德排在養生之前,就是強調養德与養生并重,且以養德為先。
在養生之中,如果不注重修養德行,只求助于養生之術,要想健康長壽是絕不可能的。正如晉代名醫葛洪所說:“若德行不修,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唐代名醫孫思邈也強調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壽。”只有既重養生也特別注重品德修養的人,才能得享康樂之壽,所以儒家大師孔子疾呼:“大德必得其壽”。著名醫家孫志宏進而強調,養德不僅是延年益壽的基石,而且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他在《簡膽醫彀》中寫得明白:“德為福壽之本,若其剛惡而不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德,則禍极隨之,而絕福壽根源矣。”
古往今來,道德高尚而又善于養生的人,往往得享康樂之壽。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是突出的例子,堪稱典范。
孫思邈從小体弱,經常生病,為了買藥治病,几乎耗盡家產,生活十分困難。親身的体驗,使他立志解除大眾的疾苦,便帶病攻讀醫書,20歲就在鄉今親友中給人治病。他不僅深鑽歷代名醫的寶貴經驗,而且苦尋民間的治病絕招,因而醫術日益提高,聲望愈來愈大。隋文帝、唐太宗曾先后召他進宮做醫官,他都托病推辭。但為百姓治病,卻不畏艱難崎嶇,不怕嚴寒酷暑,不顧飢渴疲勞,總是全心全意去救治病人。
孫思邈有一顆金子般的“誠”心,他把病人的生命看成胜過千兩黃金。他認為,通過方藥去解除患者的疾苦,去挽救病人的生命,是醫生最大的功德,所以他把自己一生心血的結晶,以“千金”命名,稱為《千金方》,閾在自序中強調說:“人命至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孫思邈不僅高度重視養德,而且一生堅持養生,飯后漱口,睡不蒙頭,經常散步,不暴飲暴食,不放縱情欲,始終保持心境恬靜,情緒歡暢,所以他能活到進歲開外,而且93歲還“視听不衰”即使到了晚年,仍然文思敏捷,完成巨著名篇。
為什么養生而重養德的人能享康樂之壽呢?這是因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道德高尚的人,不爭名爭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許許多多的焦慮煩惱,就能經常保恬靜樂觀的情緒,這正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孫真人衛生歌》說得好:“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煩惱。”這是說,一方面要注意調和七情以護養心神,保持情緒樂觀穩定,晝避免發怒,做到“喜怒有常嗔怒少”;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道德修養,以“心誠意正”來善心待人,消除焦慮,以“順理修身”來修身養德,去掃除煩惱,將養生与養德結合起來,就是最重要的“衛生道”。
由此可見,養生首重養德,只有將養德与養生密切配合,才能夠健康長壽!
(資料來源:中藥報 2000/8/4)
(轉自正見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