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与宰相
宋代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做判官。
宋英宗还是藩王时,就听过苏轼的名声。现在很想援引唐朝时的成例,把苏轼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诰(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一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是前程远大的人才,自然应当为天下所用。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爱慕、拜服于他并希望朝廷重用他时,再召来加以任用,那人人就不会再有其它的话说了。如果一下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会有意见,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苏轼的麻烦。”
英宗说:“那么,暂时给他一个修注(宋朝官名。宋初,门下省起居郎与中书省起居舍人为寄禄官,另置起居院,掌记录皇帝言行,以三馆,秘阁校理以上官从事,称修起居注。)的职务,怎样呢?”韩琦说:“修注与制诰,这两种职务差不多,不可一下子就任命这样的职务;不如派给他一个在馆阁当中较能接近皇上的兼职职务。并且要先召他来考试。”
英宗说:“考试是不知他是否有才能所采用的办法。像苏轼这样的人,会没有才能吗?”韩琦还是不同意英宗的意见。直到苏轼考了两篇论,又列为三等,才让他在史馆任职。
后来,苏轼听说了韩琦对他的态度和讲的那些话,诚恳感激地说:“韩公可以说是爱人以德了。”
二、苏轼与先帝
后来,苏轼终于调到翰林院,他经常住宿在翰林院中做学问。有一次被召。宣仁太皇太后(即高太后,1032─1093年,北宋英宗皇后。此时英宗去世,其子神宗即位;又死,其子哲宗即位。故她被称为太皇太后)问他:“您前年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回答说:“我前年担任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问:“您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说:“我现在担任翰林学士。”太皇太后说:“怎么一下就升迁到这样高的地位呢?”苏轼说:“那是因为碰上了太皇太后您与皇帝陛下(指年幼的哲宗)啊!”
太皇太后说:“并不是这样的。”苏轼问道:“难道是大臣们议论、推荐的结果吗?”太皇太后说:“也不是这样的。”
苏轼感到紧张起来,惊异地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却从来不敢走后门,绝不会以其它途径来获得升迁。”
太皇太后这才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诵您的文章,必然感叹:‘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进用你罢了!”
苏轼静静听着,不觉痛哭失声。宣仁太皇太后与哲宗也受到感染,都哭了起来。左右的人也都感动得哭了。
随后,太皇太后让苏轼坐下,并赐茶,后来又取下御座前的金莲烛,派人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以上是两则《宋史‧苏轼传》记载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主要以双方的对话和真相大白后的场景素描所构成,落笔不多,但娓娓如家常般道来,烘托出一种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氛围,写出了古代君臣间的相知、相遇、相处的淳厚与祥和!英宗的爱才用才之心、韩琦宰相的护才之德、苏轼本人的诚厚与感激之情,尽皆溢于言表。悠悠古风,沁人心脾!#
(事据《宋史‧苏轼传》)
──转自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