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8月14日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省武汉市数万人员,被以支援农村建设、支援新疆建设、支援边疆建设的名义下放到农村、农场,这些人员就被称为“三支”人员。本文所要介绍的特困群体就是“三支”人员中的“支农”人员群体。
1961年至1965年间,武汉市约有l万名城市居民,因“精减城市人口”被“下放”到武汉市周边农村支农”。当时,他们中的父母一代人多在40岁左右,原是武汉市区的个体业主、小商小贩,还有一些人靠从事搬运、打短工为生。他们当中,也有少量的社会青年和一些所谓成分不好的人员和家庭。到农村后,由于这些“支农”人员“人地两生”,不会干农活,生活一直过得很苦。当初他们到农村时,武汉市政府承诺,只让他们在农村呆5年,但谁知他们在农村一呆就是十多年。1975年后,武汉三支人员陆续返汉,近万名“支农”人员也随之回到武汉。“支农”人员返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当地农民不欢迎外来户分占他们的承包地。
当 “三支”人员返回城市后,由于他们早已没有了武汉市城区居民户口,返城人员中大量的是随父母一起下乡的子女,这些人返城后什么都没有。因此,他们成了武汉市区的“二等居民”、“黑人”。在当时的就业制度下,他们不可能到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当正式工、临时工,只能靠、打短工、当苦力、摆地摊、拾荒等为生,收入微不足道,十分可怜。
除了户口和工作外,下乡“支农”返城人员的居住问题同样非常糟糕。他们虽然返回了武汉,但绝大多数人早已失去了在武汉市的住房。由于无房可住,返城人员只得用塑料布、废旧木板,油毡等搭简易棚居住。现在,在武汉市桥口区韩家墩街道综合社区、桥口区宗关街汉西二路等多处形成了武汉下乡返城人员“棚户居住区”,直到现在,大多数下乡返城人员及其子女都还住在这些棚户区内。
1989年,无处栖身的12户“下乡返城人员”,在这个社区(南北长50米,东西宽6米)的地皮上,盖起四处漏风的简易平房,一住就是20年。如今这些低矮的平房早已破烂不堪,冬天寒气袭人,夏天热似蒸笼。在这些平房门前,有一条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而在多雨时,常常成为“水乡泽国”。在12户的对面十几米的地方,则是一处不算小的生活垃圾堆。这12户“下乡返城人员”,近20年来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断向区、市政府诉求,改造他们这个社区,但至今区、市政府官员没有一个人去看过他们。
在宗关街汉西二路 “下乡返城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原先是一片棚户区,从1985年至1989年,陆续建造起多栋几层高的简易楼房。如今,在这里居住的60多户“下乡返城人员”,人均居住面积最多有1 O平方米,最少只有4平方米。比如,有一户姓陈的“下乡返城人员”,一家三代挤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因为住房太小,儿媳妇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悲痛欲绝地离婚而去。她说,她爱丈夫,更爱儿子,但非人的生活让她再也熬不下去了!她的儿子已上小学6年级,和父亲、爷爷奶奶挤住在一起,每天放学后只能以床当桌子做作业。
武汉下乡返城人员认为,正是当年强迫他们下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造成他们现在的凄惨处境,他们被媒体称为是当今中国最可怜、最无助的特困群体。正是鉴于上述情况,武汉下乡返城人员认为十多年来一直在上访讨说法。现在他们虽然获得了武汉市户口,但生活处境依然艰难。他们仍住在棚户区内,靠每个月二、三百元的低保为生。而和他们同样性质的“支疆”人员,现在已获准参加社保,到了退休年龄的“支疆”人员每月能领到一千八百余元的养老金。
正是因为这样,武汉下乡返城人员的上访维权活动仍在继续。他们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示威请愿活动发生在2009年8月10日,当时加上围观群众近千人员造成湖北省委门前道路受阻。2009年8月12日,七名武汉下乡返城人员专程到随州向民生观察工作室诉说冤情。在来随州的人员中,有八十多岁的婆婆,她表示即使只能活几年也要讨个说法。
2009-8-13(//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