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与这个客观物质世界接触了。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我们人类的意识,也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因此,哲学家就用理性考问起这两者的存有问题: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两者是意识决定物质呢?还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这就是哲学界唯物和唯心的争论。
两者的观点南辕北辙,但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人的价值问题: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本法则--所谓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关系到人对生存的价值判断。
关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最讲“物质的第一性”。他们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在这里,我们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例,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看看这两者的关系如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然后意识再来反作用于物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主义者说,早在意识出现的几万亿年前,物质早就存在了。而人的意识,也是依赖物质而存在。没有物质,人类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可以想想,没有地球,人类如何立足而生?而人用于思维的头脑——产生意识的工具,也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一死亡,思想也随着消逝。他们还举出例证,物质是一切存在,没有物质,意识就无从反映。故说物质决定意识。
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物质决定论是无可挑剔的。但是我们将人——这个特殊的人的意识引进物质世界的时候,将物质与意识放进辩证法的时候,物质决定论就动摇了。
唯物主义者说,没有物质,意识就无从反映,而倒过来说,若没有意识,物质也无从被显现。两者是处在一个矛盾之中的,即对立统一的状态,没有你也没有我,反之亦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人的意识特殊性所决定的。
到目前为止,意识(指人的理性)只有人所特有,世界上再没有发现其他东西所具有人这样的理性——这是世界上就人所唯有独一无二的(除上帝外)。当我们将它与物质进行辩证的时候,这两者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它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谁都脱不了身,物质包含着意识成分,意识也渗透着物质的因素。这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
如果假设说意识除人持有外,还有其他多种意识,那这个辩证就不同了,有可能是物质决定意识,也有可能是意识决定物质。但是,意识就我们人所特有,说穿了意识就我的,是我构成整个世界,我不思,世界就消失了。我之意识与物质形成一对一的辩证过程之中,就只能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决定不了谁。
在认识论上,两者是辩证的,是对立统一的。所谓的辩证,就是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并存的关系,它既对立又统一。无我思,世界无从显现,无物质,我则无对象所思。以此来看,就没有谁决定谁的问题,两者是平衡的关系。
我们从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可以看出,物质决定论是荒谬的。康德说我们人认识的是“表”(现象),至于表象背后的“物自体”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承认物质的无限可分。既然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就无法追究到物质最后的基质是什么。这就是说,物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没有绝对的掌握,连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都无法决定,我们又怎么能妄下决论说是物质决定意识呢?
后世的哲学家,不少人批评康德这个“物自体”,说康德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你想想:这个“无限”的涵义,你的意识如何抵达它的彼岸?有人说,意识是无限的,他可以认识世界。如毛泽东在他的《认识论》也说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直至无穷。这个“无穷”可说是无限的。
学者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中,也认为绝对真理是可以认识的(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7章,第3节之三《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三民书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国85年9月初版。275——279页)。并说人类的实践历史已可证明。
我们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确实有很多东西被人类认识了,好像我们的认识不断地向绝对真理靠拢。但是我们放开思维想一想,这个物质“无限可分”和宇宙的无限性,我们如何穷尽它呢?我们无法找到那绝对的彼岸。好,我们就承认意识也是无限的,这样我们就得出如下公式:
物质无限--意识无限=0,宇宙无限--意识无限=0。
两个无限相减,还是不可知。彼此都不可能抵达对方的彼岸。李泽厚们只看到世界不断被认识,但没有想想这个“无限”的含义。除非我们说物质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整个宇宙是有限的。否则我们设置的“可知论”就是一句废话、空话。康德的二元认识论是恰当的,他设置的“物自体不可知”是很聪明的,认识必然是两元的,不可能是一元的。
我们认识的是现象,世界的表象,而不是“物自体”。这也是因为时空的关系,人在时间、空间的形式下认识事物,不可能产生绝对,时间是没有始终的,空间是无限扩延的,我们不可能在认识因果律上穷尽物质的始起与终结。物质最后的因数是什么?理性无法理解现象背后那个物自体是什么。这决定人的认识无法找到绝对。所谓的物质决定论是说不通的。
唯物主义将存在同等于物质,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存在。列宁对此特别认可,他将唯物主义物质的定义为“客观实在”。他说:“一些自然科学家说物质正在消失。说物质可以归结为电。那些唯心主义者也跟着起哄,说物质消失了。
无论他们怎样攻击唯物主义,他们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参看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此语转引自《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8月第1版,174页)这样,他就把一切的存在都包装进物质中去,但我们展开思维活动时,就会有四个存在:一是物质的存在;二是时间的存在;三是空间的存在;四是我(意识)的存在。
这四个存在,是构成我们对事物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都必须具备这四个存在。因此我们若要在认识论上引入辩证法,就不能说物质是唯一的存在。马列的唯物辩证法承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但既不承认它“有”,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不是内容。这种漠视时间、空间存在的辩证,常常在辩证过程中自相矛盾。他们说物质是运动的,只有在时空中运动的物质,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运动的东西了。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则承认物质是相对静止的。
那么,那相对运动的是什么呢?不就是思维(意识)吗?思维是活动的,变化的。没有意识超越对象,将对象视为相对静止的,那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事物的。意识是运动着的,认识出来的东西当然是运动的占主导地位而静止的处于被动地位,这时当然是意识决定物质。
但唯物主义不承认,而且他们只承认物质是唯一的运动者,而没有承认意识也是运动的。没有意识的运动,怎么会有物质的相对静止,它是相对于什么而说的呢?很明显指的就是意识。唯物辩证法在这里偷偷地把思维运动的特性抹煞了。意识,他是在时空之下的意识,而时空是运动的形式,说只有物质的运动而没有思维的运动,从而得出人的意识是不可能的。
此外,唯物主义说物质运动有五种形态,就是说,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形而上来说,即存在物质运动的理。物质为什么会这样运动而不是那样运动呢?它显然存在一个先天的理在那里。这个物质背后存在着运动理的法则,这个法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臭,但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这个法则是那里来的呢?是什么在背后推动物质是这样运动而不是那样运动的呢?
许多哲学家把这归为“自动因”或说“自因”。这个“自因”说,西方一些哲学家归结为造物主--上帝在背后推动。而唯物主义者没有上帝,这个最后的“为什么”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时空的无限性,根本就推论不出因果律的最后因子,叔本华早就指出这点(见叔本华《充足根据律四种根》,《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9月第1版,393——410页),他以此攻击黑格尔的“绝对”说。可见这个“自因”说也是废话。如果我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物质是从那里来的?你答说是自动形成的。这还是不通,还是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列宁说“物质是客观实在”,如依康德所说,我们认识的都是现象,那个理性无法直观的“物自体”得不到绝底的解决,那么这个“实在”在那里?我们所得到的这个“客观”,也只是表象而已。如果我们无法追根究底物质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所谓的“物质决定论”就有问题了。就连说它只有“五种运动的形态”也让人可疑了: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物质什么,怎么能下结论说物质运动就这五种形态呢?说来说去,这个结论是意识的,是我们人给它下的结论——一个意识的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当初创造唯物辩证法,他就把大前提搞错了。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吃透辩证法的内核——矛盾论。他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揉搓在一起,以为可以创造一门新的哲学,美其名曰《唯物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们的最大错置。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它必须要有对立面才能辩证,而且不仅是“对立”,还要有“统一”。
就是说,当你将物质与意识进行辩证时,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你;它们处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就像中国古老的《易经》所说的“阴阳”,没有阴,就没有阳;反之亦然,因为它们都处在一个统一体中。马克思、恩格斯们在建构其“唯物辩证法”时,可能没有想到:你若要“唯物”,就不可能用意识去作“辩证”。
你一作辩证,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我们说到“上”,“下”就同时存在了。你用意识去作辩证,既先来个“唯物”,先认定物质决定意识才进行辩证,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用辩证法的话来说,当马克思们一说到“物质”这个词的时候,这个“物质”本身就包含着意识(是意识赋于它名称和意义的)。唯物辩证法为了维护物质的“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去“唯物”,说世界是物质的,甚至意识也是物质的属性。这种刻意抹杀人类意义的物质决定论也就失去了辩证的意义。
单就意识来说,没有意识,你物质如何显现?如何得到反映?故说物质必须以意识为条件,人类才能感悟到它的存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说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那是要这么想像也不可能的。”(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1版,第10页)某东西只有作用于我们的意识,我们才能确定它的存在。
当唯物主义者说,“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这句话时,是意识意识到物质的存在才能说出此话的。也就是说,物质只有与意识发生作用,才有它的存在。无论你物质如何客观存在,考察出它先于意识多少万亿年前就存在也好,只要你一提意识,并企图在这两者之中辩证出一个胜负,那是枉然的。一个统一体中的东西不能讲谁决定谁,谁消灭谁,谁吃掉谁。妥当的说法叫做互相转换。它们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哲学家柏克莱与大文豪约翰生对石头的争论。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柏克莱与约翰生一起散步,当柏克莱踢到一块石头《哎唷》一声时,约翰生问,若果你没有踢到这块石头,它存在吗?柏氏答说不存在。这就是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有趣故事。唯物主义者说柏克莱荒谬,石头实实在在存在世界上,他既说不存在。而柏克莱的支持者既说,假如我不感知到它,它又如何存在?我说某某星球住着外星人,你说存在吗?你不被感知,当然是胡猜了。
其实,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长期以来争论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悬而未决,在于两者都不了解,当意识一进入到物质表象时,他们就形成辩证关系了。两者都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就形成谁都不能决定谁的局面。柏克莱陷入约翰生的悖论,是他将被感知的东西来个假设,同样,将一个未被感知的东西来个假设,如上面提到的外星人问题,也可令约翰生陷入悖论。
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两者都将焦点放在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上,而忽视它们同时也在一个统一体中。这方面迪卡儿做得最为突出。他把物质与意识绝然分开去论述两者的关系,最后结论只能是“我思故我在”。(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