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美术长廊

【水彩行家】台湾水彩画百年发展分期概说

前言: 有关台湾水彩画百年历史的发展,其过程大多在渐进平稳中延续进行,画家的创作也都长期延续,对某些发展现象实很难以特定的年份来进行断代分期;但为方便筹办本项大展,在个人整理百年大事记时参酌以大环境的改变或画家特殊情事造成对后世影响为依据来进行分期,可视为对台湾水彩百年发展的初步注脚,当有待史学界以更客观的学术论证来进行修订。

启蒙与本土第一代画家 1907~1947

Introduction of Watercolor an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ocal Taiwanese Artists

台湾水彩画因日治时期石川钦一郎(1871-1945)的提倡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更培养出第一代的水彩画家,如倪蒋怀(1894-1942)、蓝荫鼎(1903-1979)、李泽藩(1907-1989)等。石川钦一郎将西方写生观念引入,借给这批年轻画家一副重新观看台湾风土的眼镜,形成一股“以自然为师”、“对景写生”的全新美学观与自然观,使台湾风景题材与西方绘画表现方式接轨。此举促使水彩画创作从日治时期开始,总能在画坛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在日治时期的台展、府展中,油画是为大宗,但水彩却始终未失去它应有的位置,反而在石川钦一郎及诸位弟子努力灌溉、培育之下,不断持续创作,更于1927年成立“台湾水彩画会”,每年邀请日本本土画家共同展出,让台湾水彩画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渡海名家 1948~

Important Artists Immigr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台湾光复后,大陆水彩画家纷纷来台,诸如因旅行写生的马白水(1909-2003)、接收日治产业的工程师刘其伟(1912-2002)、杭州艺专毕业来台任教的席德进(1923-1981),及随政府来台创设复兴岗美院的刘狮,梁鼎铭(1898-1959)等,都为台湾水彩画坛注入新风貌。这批画家不仅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带进台湾画坛,也创造出极具中国风味的多样绘画风貌,以水彩画的西方媒材,表现出“中国”与“东方”的特色。其中,在师大任教多年的马白水,给予台湾水彩画坛莫大的影响。再加上刘其伟的“混合媒体水彩”(Mixed Media),藉由特殊材质的使用,增加水彩作品的质感及趣味,把探索及实验精神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而席德进在欧游返国后,随即投入台湾古迹的纪录、调查与维护,更于1971年发表文章-〈我的艺术与台湾〉,彷如预示70年代乡土运动的到来。



陈东元 灯泡 1975 标准对开



融合的时代 约1959~

A Harmonious Generation

台湾陆续成立美术相关科系,最早的有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政工干校美术组,以及文化大学美术系相继成立,其师资有渡海和本土的名家马白水、梁鼎铭、吴承砚(1921-1999)、李泽藩等皆为一时之选;他们利用有系统的授课方式,并融合以大渲染为主流的中国风和石川带到本土的英国风,培育出多位中、新生代的水彩画家,诸如师大出身的沈国仁(1924-)、赵泽修(1930-)、刘文炜(1933-)、李焜培(1934-)等,又如政战出身的金哲夫(1929-)、邓国清(1931-)、邓国强(1934-)等,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趋于多元化,亦各具特色。1959年以外省籍为主的张杰、香洪、胡笳(1911-)、吴廷标(1917-)等画友筹组“联合水彩画会”(后更名为“中国水彩画会”)和1960年由以本省籍为主的施翠峰(1925-)、何文杞(1931-)、陈景容(1934-)所成立“台湾省水彩画协会”(后更名为“台湾水彩画协会”),每年个别以例行性的联展来联谊交流,是为当时年青第二代水彩画家们的最佳舞台。



杨恩生 葡萄篮 1986古典静物画在全台脍炙人口

前黄金时期 约1966~1976

Pre-Golden Age

1966年席德进自巴黎返国,带回大量以线条描绘的水彩,并渐渐的融入水墨的笔法并关注台湾的乡间景色;而在战后举办的“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简称“全省美展”或“省展”),水彩及油画同领西画部风骚,早期多届的得奖者虽不乏水彩创作者,但两者之特色实无法相互比较;至第二十八届起,水彩画在刘文炜等人建议下独立设部,正式在省展中展现它的光采。另外,吸引多数年轻学生投入创作、展现水彩特色的大渲染作品,在绘画市场上广受民众喜爱。从席德进乡土主题的作品掀起波澜,多位艺术家除继续致力于水彩画的创作,亦尽力担负起水彩画教育与推广的工作;许多台湾画坛的新生代水彩画家这时亦纷纷投入杏坛,形成另一波台湾水彩画坛运转的动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及西方多元水彩风格的输入,以往着重抒情写意的水彩风格,逐渐无法满足青年学子的需要,相关科系的师生遂开始全面检视水彩画的创作内涵,为后来台湾水彩画坛的蜕变揭开序幕。



谢明锠 褐色的沉思 1985



黄金时期 约1976~1990

Golden Age

1970年代晚期,台湾在遭遇一连串国际事件的冲击,历经外交挫折之后,政府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信念,将执政重心着力于经济发展并获得高成长率的成就,知识份子间则出现了自我反省与本土意识的自觉;首先激起的是乡土文学运动的浪花,水彩画界也在进口材料和国外资讯大量传入后,继而兴起本土乡土写实主义。其中,美国怀乡写实画家安德鲁.魏斯(Andrew Wyeth,1917-)的水彩创作,以描绘身旁周遭人、事、地、物的精细写实手法,激发了一些具本地性格取向的大学美术系学生投入水彩创作,尤其在台湾师大学生陈东元(1954-)带领下蔚为风潮。于是,绘画主题倾向以怀念台湾的风物,如耕牛、古厝、脚踏车等民间生活器具皆一一入画,此举不但形成一种可明确辨识的时代风格与趋向,也使水彩创作在台湾画坛达到高峰。此后,李焜培教授获得民间企业的支持,召集梁丹卉(1948-),洪东标(1955-)、杨恩生(1956-)等多位水彩名家,编辑了《水彩杂志》季刊,企图以开拓台湾水彩画的阅读人口来延续一个高峰,但随之而来的诸多外在不利因素日增,已非水彩画家们所能单独承担的责任,当时投入水彩创作的画家颇多,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至今能坚持的只剩谢明锠、洪东标、杨恩生三人。图1.2.3.4.5



雅典的典雅 1983 作品在获得省展水彩类首奖后随马公轮葬生海底



后黄金时期 约1990~

Post-Golden Age

1987年,在蒋经国总统宣布解严,同时开放党禁、报禁后的十年间,一个自由开放的意识开始在艺文界兴起,反传统媒材的创作方式更由留学归国的艺术教育者引入而激起巨浪;不数年之间,水彩创作者在此冲击中渐渐式微,全国各大美术竞赛参展水彩项目人数大幅滑落,但仍不乏年青学生勇于投入,更有不少曾怀有绘画理想未能如愿,在中年事业退休后重新学习而卓有成就者。时至当代,台湾资讯取得容易,出国留学钻研画艺者俱增;水彩画的表现自然也在不停的转型及尝试中。乡土写实的高峰在新一代的水彩画家眼中宛如一座高山,年青画家对创意理念的建构及材料的选取,皆有其更多元及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创作思维,不仅要思考融合古今中西的美学观,也要明确掌握各种媒材技巧、与时并进,或者在景物苍茫中呈显一份人文关怀,或者在抽象虚实间隐含情欲剖析。纵观这一代的水彩画发展,除创作者必须发挥惊人的创造力之外,同时也需要欣赏者发挥无穷的想像力,才能共同将水彩画提升到一个更为精进、广泛与多元的境界。



发行了八期后停刊的水彩杂志 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走入历史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