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民主生根 五四运动思潮功不可没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5月3日报导】五四人物在台足迹专题报导(2)(中央社记者陈舜协台北3日电)1919年大陆发生五四运动,台湾则在1895年成为日本殖民地,两地相差何只千里,但“德先生”带着“我手写我口”思潮,不远千里而来,今天台湾文学多元、民主制度扎根,五四运动思潮功不可没。
五四运动为何能引发震动全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甚至影响至今?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说,五四运动表面上是反对北洋政府签署日本提出屈辱的“二十一条”要求的爱国运动,实际却是让原本只在上层知识份子流动的“新文化运动”找到宣泄出口,像泄洪般流向一般大众。
“新文化运动”较为人知的刊物是“新青年”杂志,北大青年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即为文提倡引进“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批评尊孔复古想法。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文学应“不避俗字俗语”、“不仿古人”等八不主义,大力推广白话文运动。
王晓波说,虽然陈独秀、胡适、鲁迅、罗家伦等五四青年在“新青年”上力推民主、科学思想及白话文运动,但“新青年”的发行量每刊仅约1000份,而且是借钱来办杂志,纯粹只是在北京上流知识圈的议论、交流而已,五四运动让民众真正体认中国积弱不振的严重性,新文化运动才得以进入言论发皇时期。
不过,对当时的台湾而言,中国已是故国,且多数从事农、工的台湾人不识字,五四思潮如何影响台湾?
研究五四运动甚深的民间史学家秦贤次表示,虽然当时台湾被日本殖民,但海峡两岸仍能相互往来,有些举家迁往大陆,如散文作家许地山;有些则是来来去去,如赖和、张我军等。这些人会说国语、台语,甚至日文,都以白话文写作,成了五四思潮进入台湾的重要桥梁。
台湾光复后,大量滞留中国、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台籍留学生返台,对台湾人民思想的启迪也起了很大作用,秦贤次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是宋斐如。
宋斐如是在1921年时到北京读书,同年主编“少年台湾”,1942年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副处长身份返台,1945年创办“人民导报”,向人民宣传新文化运动及自由主义思想,因报导坚持“人民第一”,不见容于当道,228事件时被便衣宪兵带走而音讯全无。
除台籍菁英外,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不见容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健将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苏雪林等也陆续抵达台湾。
胡适位居要津,久任中研院院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成为中研院做学问的态度;傅斯年力求“大学自治”,确保校园学术自由带动台湾多元文化发展;罗家伦“新人生观”、苏雪林“秃的梧桐”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影响一整个世代的台湾人民。
国家图书馆馆长顾敏说,“台湾的民主发展也奠基于五四青年”,雷震、傅正、殷海光等人以“自由中国”半月刊为平台,宣传民主思想、自由主义,掷地有声,甚至筹组新党,影响所及才会有后来所谓的“党外”及“美丽岛”杂志,甚至郑南榕为争取言论自由自焚事件。
五四运动90周年,影响仍在发酵中,不只是胡适国小、胡适公园、傅钟、赖和纪念馆等有形纪念而已,更重要的是,靠着“我手写我口”,型塑台湾多元文化的可能性,至今未停。不过,“德先生”虽已长住台湾,种下的树苗却饱受风雨,如何让树苗茁壮,还要政府和全民一起思考。